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精选篇章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精选篇章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小鸟非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陈楚朱标,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小鸟非”,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卖粮,灾情自然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压下去。”“以工代赈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朝廷宏观调控地方民生,以强大不可忤逆的权力少许的利益,威逼利诱让地方大族和朝廷站在统一战线解决灾害问题。”“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生,先生,您慢点说,慢点说…”朱标脑袋晕乎乎的,朝廷杀大户强取粮米,怀柔手段,强权下压,威逼利诱,百姓都要饿死了,还管付出多少......

主角:陈楚朱标   更新:2024-02-18 12:5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楚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篇章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由网络作家“小鸟非”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陈楚朱标,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小鸟非”,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卖粮,灾情自然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压下去。”“以工代赈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朝廷宏观调控地方民生,以强大不可忤逆的权力少许的利益,威逼利诱让地方大族和朝廷站在统一战线解决灾害问题。”“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生,先生,您慢点说,慢点说…”朱标脑袋晕乎乎的,朝廷杀大户强取粮米,怀柔手段,强权下压,威逼利诱,百姓都要饿死了,还管付出多少......

《精选篇章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精彩片段


诏狱外。

“这外边天气不错,诏狱里太潮湿了,把他放出来晒晒太阳,咱先回宫了。”朱元璋目光深沉。

毛骧刚要应声,诏狱内再次传出陈楚的声音,已经转身的朱元璋,忽然停住脚步。

“经济学简单啊,举个例子,当今天子发行的宝钞就和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东西用好了可以富国强民,用不好,就是把百姓推到朝廷的对立面。”

“先生,为何?”

朱标迷茫的看着陈楚,他只感觉陈楚和他讲的东西太多了,一时之间根本无法理解透彻。

这才转了个目标,想听听经济学的杂书。

“很容易理解,朝廷的宝钞落到谁手里?”陈楚开口询问道。

故作思索的朱标,心中本就有答案,但为了避免被陈楚看破,停顿了许久,这才回答道:“宝钞是官老爷的东西。”

“是啊,皇帝确实把宝钞当做俸禄发给官老爷们,但官老爷拿着宝钞会做什么?总不会供起来吧。”

陈楚开口引导着。

“他们会拿去花出去,买米,买面,买布。”

这一次,朱标倒是回答的很快。

“那宝钞从官老爷转个手,又到了谁的手里?”

“到商贩手里。”

“商贩要买货物,宝钞又到了谁手里?”

“到…还请先生明示。”

迟疑片刻,朱标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感觉再绕几圈,都要把自己绕成浆糊了。

“不敢说绝对,但大多数的宝钞都会落到百姓手里,而拿着粮食,一年辛勤工作的百姓,手里换来的宝钞,不能缴纳赋税,即便是可以在小商小贩手里在花出去、”

“但同时,朝廷也在印刷宝钞,只管印刷,不管回收,这种行为叫掠夺民间财富,用老话讲叫竭泽而渔,宝钞的发行,等同于杀鸡取卵,等到那一天,朝廷的宝钞比民间的产值高了。”

“这宝钞就会变成,生硬的擦屁股纸。”

陈楚侃侃而谈,如果有人说他抨击国政,含沙射影,那就认了吧,昨天他算是想明白了。

提心吊胆的日子,整日担惊受怕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拖出去,这哪里叫生活啊,这简直就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死了反而是一种解脱。

说起话来,陈楚也没了顾忌。

“先生,最后宝钞到了百姓手里,为什么就会变成这样?”

朱标愣神的看着陈楚,一时无法理解。

“百姓的花费是有限的,他们并没有多大的需求将宝钞变成货物,而不能把宝钞快速变成货物,随着宝钞发行过多,就会造成一种物价升高的景象。”

“这种现象用经济学的说法叫,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直观表现为一块面包五十万马克为…”

“直观表现为一个肉包子从一文钱迅速攀升到五文钱,甚至是十文钱,但如果用铜板或者银子交易,就会维持原价,而宝钞的价格会持续走低。”

“购买力下降,举例说明,比如往常的一斤粮食能换一两生肉,而百姓把一斤粮食卖给粮商,得到宝钞,等到百姓想要用宝钞去买一两肉打打牙祭的时候。”

“拿着宝钞去到肉铺,肉铺的老板知道宝钞价值断崖式下跌,购买力不能和银锭铜钱比拟,最终一斤粮食卖的宝钞,百姓只买到了一钱肉。”

“这一来一去,百姓手里的宝钞,贬值十倍,直接造成的景象就是,大量农民破产,节衣缩食,不在信任宝钞,同时也不会在相信朝廷,等到某一天,国不知民,民不知国。”

“宝钞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富国强民,用不好…动荡不止。”

陈楚对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不如物理,化学,但毕竟是比国运论要强一些的。

不过,在这大明朝,怕是他也没什么机会去深入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了…倒是物理…如果能活着出去。

毕竟陈楚已有的知识储备,想要在化学上更进一步,所需要的仪器,哪怕是个玻璃罐,都不是大明朝能生产出来的。

听到后边,朱标仿佛意识到了宝钞的严重性和毁灭性破坏,双手向前,躬身作揖道:“先生,您说学好经济学就可以让宝钞变成富国强民的利器,还请先生解惑。”

朱标心中忐忑,好在宝钞发行不过数年,远远没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提早收拢,还能拯救。

“经济学是一门很深的学科,最简单的例子,你看过史书,前宋时期有一个地方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大批百姓嗷嗷待哺,急需粮食救命。”

“而这个官员到了地方,对于民事不管不问,一门心思拉拢地方士族大家们,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只顾享乐。”

“但他却解决了灾害,大多数百姓都得到了糊口的粮食,活了下来。并没有造成大动乱。”

“这就是经济学的一种应用方式,但也只是经济学的一点皮毛。”

陈楚面色平静,那个大官人是谁他记不得了,哪里遭灾也记不清了,但这个事情绝对发生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先生的以工代赈,我看过…不过这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朱标只是听了陈楚的模糊讲述,瞬间便认出了陈楚所说之人,范仲淹的大名在史书上算不得多重,但至少是有笔墨的。

也是做了许多实事的官员。

“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中,宏观经济学主要应用在政策制定,货币数量发行,民间货币保有量,民间生产人员比例,属于皇帝和朝廷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微观经济学,以观察民间货物交易,根据人的买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以工代赈的直接体现就是,灾区百姓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恢复生产,而大明这么大,一旦出现气候变化,必然不能只是一地遭灾。”

“如果京畿地区,淮河两岸,湖广,苏沪,山西,燕云都在同一时刻爆发大规模灾情,在来个黄河改道,殃及两岸数州郡县,朝廷自身储备粮勉强可以维持灾情。”

“但朝廷的粮食需要运输,其中比如在燕云,哪里是军事重镇,后勤一旦崩溃,前线将士如何御敌。”

“朝廷当然可以杀了大户,强取粮米,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是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绝对不能采用。”

“而以工代赈就是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户心甘情愿的,开开心心的把粮食放出来,供给灾民吃用。”

“但受灾的百姓手里哪有钱能买粮,这就衍生一个问题,没有钱怎么办?总不能官府发钱吧。”

“所以绕个圈,怀柔手段让地方大族掏钱,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建设,而朝廷也在地方进行灾后重建和水利灌溉修缮、”

“灾民都要饿死了,这个时候,只要有口粮食,他们还管要付出多少劳动力?只要工程够大,钱给的足够,地方大族和朝廷一起平价卖粮,灾情自然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压下去。”

“以工代赈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朝廷宏观调控地方民生,以强大不可忤逆的权力少许的利益,威逼利诱让地方大族和朝廷站在统一战线解决灾害问题。”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先生,先生,您慢点说,慢点说…”

朱标脑袋晕乎乎的,朝廷杀大户强取粮米,怀柔手段,强权下压,威逼利诱,百姓都要饿死了,还管付出多少劳动力?

朝廷的粮食…

太多的事情被陈楚一口气说出来,朱标只感觉脑袋都要炸了。

“算了,你先消化消化吧。这样,给你个作业,已知诏狱内有三百个犯人,已知诏狱内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为前提下。”

“求诏狱内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要多少宝钞、”

陈楚话音落下,转身躺在杂草上,看着一脸迷茫的朱标。

蹲在杂草边的朱标,手里拿着一根根杂草,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

武英殿。

“胡惟庸啊,咱今天在宫外遇到了个童生,交流中,他给咱出了道题,咱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出来答案,不知你能不能给咱参考参考?”

朱元璋面带笑容的看着胡惟庸道。

微微一怔,胡惟庸作揖行礼道:“能为今上分忧,乃臣之本分,还请今上明示。”

“题目很简单,已知应天府有丁三百人,已知应天府每年生产布匹三千,粮食三万石,茶叶三百斤,上等丝绸三十!已知生产数量永恒不变的前提下。”

“求应天府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各需多少宝钞?”

朱元璋亦是研究了半天,有头绪,但不多,答案好像就在眼前,又好像距离很远。

胡惟庸颔首道:“可否请今上赐笔墨一副。”

“来啊,给咱右丞相安排笔墨纸砚。”

朱元璋双手掐着后腰,缓步上前,他能感觉到,这里边有大学问,虽然这个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但可以肯定,如果有大致准确数据,这绝对…

拿着笔墨运算良久,

“今上,臣算出来了,三千布匹约三百两银,三万石粮约一万两银,三百斤普通茶叶约五十两银,上等丝绸三十份约八百两银。”

“合计应当在一万一千两银浮动,没有确切数字,这是第一年的数据。”

“而第三年,在一万一千两银子的基础上翻三倍便是三万三千两银,五年便是五万五千两、”

“十年十一万两,二十年应当需要…不对,好像哪里有问题…”

说到后边,胡惟庸越发感觉不对劲,回头望了望自己的运算,算法没问题,物价差别也不大,都是正常市价偏上一点。

但他总感觉不对劲,这股不对劲的头绪,久久徘徊,纵然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法抓住。

“察觉到不对了?咱也是算到这里,越算越感觉不对劲,明天你跟咱去见一见那个童生,看看他的答案、”

“回去理政吧。”


“早期是高句丽,高句丽和吐蕃。”

没有丁点思考,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情,朱标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高句丽先不说,说说吐蕃,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山高皇帝远,从周天子分封诸国,一直到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先后经历汉,新,汉,三国混战,晋,五胡,隋朝。”

“这段历史有一千五六百年了吧?”

陈楚话音落下,朱标点了点头道:“周王八百,两汉四百余,汉末至五胡又一一百数十年,至隋,已有近两千年。”

“是啊,自周天子开始,中原华夏的敌人都来自哪里?”

朱标道:“北方。”

“那为何唐朝覆灭突厥之后,北方在唐朝强盛时期很少出现乱子?”

“因为…因为…因为…草原被打怕了?”

“笑话,被打怕了?你被打怕了,就不用吃饭了吗?你只要不死,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吃饱饭。”

“唐朝解决草原的最大原因是汉地产出够多,能够用贸易的方式,用中原过剩的粮食去换草原的战马牛羊等物资。”

“草原人吃饱了,有足够的粮食,他们还会拼死南侵吗?怕是有人想南侵,也会被其他想过安稳日子的人给压住吧?”

“这个可以看当今圣上,只要吃饱饭,谁会去造反呢?造反那买卖,那么容易做的吗?”

陈楚自然不敢直呼朱元璋大名,更不敢说他当和尚的事情,门外还站着两个锦衣卫呢。

他敢肯定,只要他大放厥词的喊朱元璋,外边的两个锦衣卫肯定不需要勾红就能拉着他去砍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这个…确实是这样…”

朱标低着头,思考了半晌,开口道:“先生,这和国运有什么关系?”

“你再考虑考虑,吐蕃那个地方,高原地区,凭什么和唐朝争斗数十年,甚至稳占上风,现在的吐蕃高原,还有能力和中原争锋吗?”

“不是我吹,根据我所知道的,吐蕃敢叛乱的话,朝廷虽然会损失很多粮草,但打他们就跟玩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是大明比唐朝强,还是吐蕃高原比唐朝时期弱了?”

“他们为什么会变弱?大明又为什么会比唐朝还有差距?能悟出这个,才算真的悟了,如果是我说出来,你只是记住。”

陈楚在读博的时候,就在各大学府做临时讲师,而朱标不过二十的年纪,后世也就大学的年龄。

教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如果事事都他讲出来,那不说没啥教学生的乐趣,更是会导致学生丧失独立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大明比唐朝还有差距…大明为什么会比唐朝有差距?大明建立在废墟上,父皇如何努力,也需要时间恢复民生,有些差距很正常。”

“吐蕃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那么强,能和唐朝争锋数十年而不败,为什么现在吐蕃再也没有唐朝时期的强盛,保儿哥领着几万兵马,轻松让吐蕃来应天换了大明的印信,金书…”

无数的问题在朱标脑海中回绕着。

“是什么…是天?天能左右的是什么?是风调雨顺?还是…好像,我…”

内心中疯狂回忆着唐朝和吐蕃发生的历史大事,心中念念有词,考虑着其中的问题。

不过片刻功夫,朱标猛地站起身道:“先生大才,我悟了,我悟了。”

“悟了?悟什么了?”

陈楚心中些许惊讶,暗暗思忖道:“这家伙脑子转的那么快?古人的智商都这么高吗?”

“悟了,悟了,之所以唐朝那般强盛,是因为老天眷顾唐朝,所以唐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吃饱喝足,朝廷余粮颇多,既能稳定北方草原,又能供养大军。”

“而老天是公平的,它既然让唐朝风调雨顺,那自然不可能只让唐朝风调雨顺,在高原的吐蕃,因为风调雨顺,能够种植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

“随着人口增长,吐蕃本就耕地稀少,自然要向外扩张,南边有雪山阻挡,无论他们是向北通西域,还是向东进川蜀关中,都是在和唐朝厮杀。”

朱标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措辞,将心中所悟讲了出来。

点了点头,陈楚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不过你说的老天眷顾唐朝,这是错误的。”

“老天不会眷顾任何朝代,也不会眷顾任何人,老天就是老天,不是老天眷顾了唐朝,而是唐朝建立在老天眷顾生灵的时期。”

“你可以理解为,老天感觉冷了,就稍稍加了一点天下的温度,天下的温度上升了,自然粮食产量就高了。”

“你能悟出这一点,很不容易,给你个作业,今晚想一想,为什么唐朝会灭亡。”

“如果明天起来,我还没死的话,记得给我交作业。”

陈楚心中大喜,他教的学生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但像眼前这人一般聪慧的,却是少之又少。

但并非没有。

可在这诏狱中,一个如此聪慧的人…

想到这里,不免伤心。

他要死了,他的学生可能也没几天活头了。

“先生放心,大明律规定,勾红必须由今上圣裁,任何人不可代劳,今上忙于国事…”

朱标刚要安稳陈楚,忽然见到一群锦衣卫冲到旁边的诏狱,托着一家七人,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吼声,生生拖到了刑场。

噗嗤噗嗤的血崩声,不绝于耳。

“这…”

朱标愣了半晌,一脸尴尬的看着陈楚。

“人有尽时,睡觉。”

陈楚双手抱着耳朵,他的透风窗口正好对着行刑场,外边的血腥味…让陈楚无法挥去脑海中的恐惧。

被砍头,谁会不怕被砍头呢?

朱标看了眼躺在杂草上的陈楚,叹息一声,走到牢门口,轻声说道:“去和毛骧说一声,把这个人从名单上勾了,不论他犯了什么事,等孤出去在行决议。”

“喏。”

守在门口的锦衣卫轻声应道。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