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我的1983之重生当首富全章节

我的1983之重生当首富全章节

骑驴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主角:李萍李惠军   更新:2024-02-16 03:5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萍李惠军的现代都市小说《我的1983之重生当首富全章节》,由网络作家“骑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

《我的1983之重生当首富全章节》精彩片段


“能问一下,你多大了吗?刚才天黑,我没看清您的面貌,这会一看,感觉吃亏了呢,喊了您好几声爷。”

李惠军听了大笑起来,“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马上17岁。”

“嗨,只比我儿子大七岁。牛啊,16岁考上燕大,神童。”

旁边的王邦也笑了,“惠军不止是神童,还是我们鲁东省的理科状元。”

“哎呀,人不可貌相,今天算见了活状元了,一会您给我题个字,我贴到车上,沾沾文气。”

天光大亮,菁华大学的大门打开,“王邦,你先把惠军送到燕大报到,晚上六点,咱们还在这集合。”

王邦点了点头。

“状元郎,咱还没聊够五块钱的,我把你送到燕大门口,咱们扯平了。”

王大锤开着车进了燕大校门,门卫竟然敬了个礼。

有车一族,都是达官显贵,八十年代,有钱都买不到车。保安敬得是车还是人?没法深入探讨。

王大锤走后,王邦提着行李,跟在李惠军身后。燕大校园内,已经拉上了大量横幅,几乎全是欢迎新同学的标语。

“这位同学,你是新生吧?”

李惠军点了点头,“我是经济系的新生,请问学长,经济系在哪里报到?”

“往前走,到操场上,各个学院的迎新都在那里。”

李惠军道了谢,继续向前走,终于在操场的犄角旮旯里看到了经济系的牌子。

经济系,算是八十年代最不受重视的学科,燕京大学一直到85年才开始专门成立经济学院。

经济系的迎新课桌前,坐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穿着的确良的衬衫,拿着一把纸扇子摇啊摇,旁边还有一个青春靓丽的女生,穿着花格子裙子,一头精炼的短发,显得青春洋溢。

“同学你好,我是来报到的。”

青年一听,激动的放下扇子,伸出双手,“你好同学,我是大三的马首良。你把通知书和户口等交给我,我去帮你办理。”

“谢谢学长。”,李惠军从包里拿出通知书、户口迁移证明、粮本迁移等证明,递给了马首良。

马首良看了一眼李惠军的材料,激动的转头对旁边的女生说道:“王若彤,快看,李惠军,这是李惠军。”

叫王若彤的女生激动的接过材料看了一眼,“你好李惠军,早就听过你的名字,今天算是见到活的了。”

李惠军准备和师姐调侃一下:“师姐,您的意思,你以前见过死的?”

王若彤的笑容戛然而止,有点不好意思,“我不是那个意思,刚开学,就听说咱们系来了个省理科状元,今天总算见到了,如雷贯耳。”

从来没有一个状元肯考经济系,状元郎都会选择工科类的,每年,经济系才招收二十个学生,几乎都是调剂过来的。

马首良低头查了一下李惠军的宿舍,“你的宿舍在第五宿舍楼三楼302,我带你过去。”

李惠军指了指王若彤手里的材料,马首良一拍额头,“看我,一激动,啥都忘了,稍等。”

马首良立刻拿着材料,跑向教学楼,李惠军等了半个小时,马首良拿着饭票和一张纸回来了。

“这是粮票,学校每个月补助37斤粮食,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省着点吃的话,还能支持一下家里。这是物品领用单子,可以去后勤领被褥之类的,走,我带你去。”

因为李惠军一大早过来,还没什么人来报到,马首良和王若彤有充足的时间帮助李惠军。

等领完物品到宿舍,李惠军发现自己是第一个来的。


李父唏哩呼噜的喝了口玉米糊糊,头也不抬的问道:“老大,既然已经过了高考预选,你就安安心心的参加高考,家里的事情,你少操心。”

李母也接口说道:“是啊,家里的事你别操心,安安心心的考个状元出来才好。”

1983年的高考,依然实行高考预选制度,需要参加县里组织的预选考试,只有在学校成绩前五十名的学生,才能参加高考。

剩下的,只能拿着高中毕业证回家,另谋出路。

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还不如中专生,起码中专生能分配工作,吃皇粮。

“爹,娘,俺知道,你们就放心吧,俺肯定能考上。”

老二李惠峰撇了撇嘴:你能考上才怪,你们年级高考预选的五十个人,你第四十八名。

李惠军知道,他肯定能考上,因为,前世,他,是老师。

李惠军被分配到羊里镇中学,在镇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小小的乡镇,竟然有一个高学历老师,全镇的学生,上辈子修来多大的福气。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多值钱?即便是一个大专师范生,想留在省城,也不是多难的事情。

何况是一个乡镇的中学。

校长非常重视李惠军,安排李惠军专门带高三毕业班,主要讲解历年的高考真题。

讲了几十年高考真题,还能落榜?李惠军闭着眼睛,都能想起来83年的考试题目。

“哥哥最厉害了,一定能考上。”,老四李萍扭动着小屁股拍手说。

老三李红看了一眼李惠军:“大哥,俺听老师说,今年参加高考的一百多万人呢。”

李红的意思很明显,老大,你别吹牛吹的厉害,让爹娘白欢喜一场。

“李红你放心,你哥肯定能考得上,将来,你们三个也一定能考得上大学,只要你们能上的了高中,大学的事情,哥哥包了。”

“大哥,你别吹牛不打草稿,俺后年高考,看看你能不能给俺弄个大学上。”,李惠峰已经十三岁,正在上初中,已经懂事了。

“如果不行,俺去读个中专,也能去吃皇粮呢。”

杨秀兰用筷子敲了李惠峰的手,“你哥学习一直很好,要不能跳级?你哥肯定能考得上。”

七十年代的跳级,想跳就跳,和学习孬好无关,全在个人想不想早拿到毕业证。但杨秀兰不知道,一直认为只有学习好的才会跳级。

李茂山斜着眼睛看了眼李惠峰,“上大学才是正经,中专生,别看能吃皇粮,但肯定比大学生差远了,别想中专的事情。”

李茂山的文化程度不高,不懂这些大道理,但是,他和以前村里的一个下放的大学生关系很好,中央一发了知青回城的文件,那个知青立刻就被调回省城,不是大学生的知青,蹉跎了好几年才调回去,很多人还没工作。

李惠峰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话。

李父虽然不善言辞,但只要他发话,谁敢不听?

“明天就回学校吧,抓紧回去复习,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李惠军五十多岁的心理年龄,也不敢跟父亲拧着来。

“哎”,李惠军轻声答应了李茂山,继续往嘴里塞窝窝头。

李家的生活太苦了,别人家吃的是白面馍馍,生活好点的,偶尔还能吃点白米饭打打牙祭,李家只能吃点野菜窝窝头,配点咸菜。

李家劳动力短缺,种点粮食打点鱼,得来的钱,要给学生交学费,只能在嘴上节省一点。

即便家里条件再苦,李惠军每次回学校,带的都是白面粉。

李茂儒曾经劝过,别让李惠军读书了,再读下去,考不上大学也是白费。

但李茂山夫妻一直在坚持,即便是生产队的年代,也没让李惠军回家挣工分。

以前,生产队分粮食,人家都是往回家拿粮食,只有李茂山家是反着来。

大队会计一算工分,李茂山家还欠大队粮食若干斤。

李茂山只能用工分还一部分粮食,然后接着再借出粮食来,明年再还,如此往复,一年又一年。

直到1980年,羊里镇才开始包产到户,李家才有了吃饱饭的日子。

半夜,李惠军饿醒了,搀着野菜的窝窝头,真的吃不下,也不抗饿,李惠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窝窝头带来的能量,简直微不足道。

李家的现状要改变,只能利用重生的金手指。

干点啥呢?

八十年代中期,小商户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都处在小本经营阶段,勉强保证个温饱,想发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李惠军思索着后世名人的发家史,看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

突然,李惠军想起来,九十年代时,自己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同学曾经说过,八十年代他上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曾经利用信息不对称之际,从村里收购小咸鱼,往内陆城市卖,赚了不少钱。

沿海地区,啥都缺,就是不缺海货,尤其是小咸鱼,根本不值钱,供销社也看不上,都是渔民打上来后,淹了自己吃。

那个同学就在省城泉城上大学。

省城是内陆城市,咸鱼的价格,肯定比沿海地区要高,如果自己操作一把,能不能赚到钱?

李惠军立刻钻进厨房,找出自家的咸鱼,一掂量,至少有五十斤重。一家有五十斤,全村百十户人家,有多少咸鱼?

发财了,虽然不知道能赚多少钱,但这是一条路子。

“老大,你干啥呢?”,李父的声音从堂屋里传出来。

李惠军瞬间泄气!自己要是敢在高考前出门,李父能打断他的腿。

“爹,我饿了,找点吃的呢。”

“这孩子,不好好吃饭,半夜三更的又找吃的。”,杨秀兰边说,边穿着衣服走出堂屋,“俺给你拿个窝窝头,赶紧吃了睡觉。”

“娘,这小咸鱼挺好吃,要是有人来买咱家的小咸鱼,少了一毛钱一斤不卖。”

杨秀兰拍了李惠军的胳膊一下,“还一毛钱一斤,就是五分钱,俺都卖,这玩意不值钱,咱村谁家没有?谁稀罕啊。”

如今,国营菜店的猪肉价格大概是八毛钱左右,如果有肉票,还能更低一点。咸鱼的价格即便低一点,五毛钱没问题吧?何况,这还是干货,肯定比鲜货受老百姓欢迎。

至少十倍的利润!

李惠军几口把窝窝头塞进嘴巴,“娘,俺吃饱了,您快去睡觉吧。”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