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姜笙郑如谦的现代都市小说《小包子一招手,五个大佬哥哥迎她回家畅读佳作》,由网络作家“陌于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热门小说《小包子一招手,五个大佬哥哥迎她回家》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姜笙郑如谦演绎的精彩剧情中,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陌于之”,喜欢现代言情文的网友闭眼入:可张姑姑还是强行把窝头塞给了她,急促道,“快回去吧,孩子,天冷,快走。”“姑姑,你没事吧。”姜笙愣愣地问,直觉姑姑不太好。张姑姑却没有回答,反手把门拴上。好在里头没再传来呜咽哭泣声,反而是男人咒骂着抱怨了两句。“又给那个小野种东西吃,老子的东西你凭什么给别人,贱人……就是……”剩下的话变成了静谧。......
《小包子一招手,五个大佬哥哥迎她回家畅读佳作》精彩片段
郎中不好当啊,还要看别人拉的屎。
姜笙脸都苦了,暗暗思量着,要不劝四哥改行算了。
温知允却是面色不变,跟着赵大柱去看了两眼恭桶,点了点头,“便带赤色脓血,是肠疾无差。”
肠疾,也称痢疾,一般体现为腹泻不止,严重者还能要命。
赵大柱也是知道一点的,听完脸都白了,差点给温知允跪下,“小郎中,救救我爹吧。”
温知允提笔写下药方,“白芍三钱,当归两钱,黄连一钱半,木香一钱……”
写着写着,他皱起眉头。
这几年世道艰难,医馆里的药也算不得齐全,比如木香就没有了,想要只能去县里买。
可赵家哪里像是去得起县里抓药的人家。
“小郎中,怎么不写了?”赵大柱不明所以。
温知允放下笔,摇了摇头,“这方子里的药,一天就得吃掉百文钱,想要治好病,最低也要连吃七天。”
七天,就是七百文。
对于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庄户人家,算得上大额储蓄了。
赵家人傻在当场,赵大柱痛哭失声,赵老伯则是认命地闭上眼。
“都怪你个老东西,非要吃那块肉,都说放坏了,还要吃,结果命都吃没了……”赵大娘失声痛哭。
“爹啊,爹啊。”
所有人痛哭出声,他们在救与不救之间抉择,在饥饿和良心中彷徨。
如果,能有个便宜的救治办法该多好。
温知允闭着眼睛思索,突然想起自己曾无意中翻到过一本古籍,里头记录了一种用偏方救治痢疾的办法。
他睁开眼,诚恳道,“我有个偏方,但没有亲自使用过,你们不想花钱就试试。”
“取蒜头切成细末,加白糖搅拌均匀,早晚饭前吞服,连用七到十天。”
蒜头不值钱,白糖虽然贵了点,但家里也有。
赵家人的哭声渐渐停下,开始找蒜头,找白糖。
温知允见状,背着药箱站起身。
赵大柱还算得体,跑过来送他,“小郎中,若是我爹有身子不适,我还去找你。”
不找也没办法,这方圆十里,根本就没有另一个郎中。
温知允颔首,“我就在村口破庙里。”
赵大柱感激不尽,塞了五文钱在他手里。
庄户人家赤贫,能给出五文已是不错。
温知允抬手塞给了姜笙,一个都没留。
姜笙掂了掂五个铜板,又回了赵大柱三个,“大哥哥,我们出诊只要两文钱,抓药另算。”
这算得上极便宜的价格了,赵大柱感激不尽,离老远了还在挥手。
四个小孩慢吞吞地往破庙里走。
路上,郑如谦纳罕,“五文钱出诊也不算贵,为什么要还回去三文。”
姜笙得意洋洋,“笨蛋二哥,四哥才刚出诊,当然要足够便宜,他们才会放心。”
倘若他们学过经济学,就知道这是薄利多销,以量取胜。
郑如谦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路上,遇到了些相熟的村里人,免不了要打招呼。
姜笙就会蹦起来摆手,“我们是去给赵伯伯治病啦,赵伯伯生病啦。”
“我哥哥会治病,他可厉害了呢。”
“天气冷了,叔叔伯伯要注意保护身体呀。”
郑如谦眼尖,看见他们零零碎碎抱着一些菌子,应该是从山脚下刚回来。
这个天,菌菇产量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
只是村里的人多,每家每户采个十来颗,吃吧不够一顿,卖吧更不值得一趟。
“姜笙,村里人采那一点菌子做什么的。”他忍不住问。
姜笙想了想,“攒着晒成干货,来年再售卖。”
张姑姑家里就是如此。
“可是干货没有新鲜的山货受欢迎呀。”郑如谦和姜笙也是在集市上见过卖干货的,但每次都是他们采摘的鲜山货先卖空。
实在没有了,才会有人去买干货。
“大家也知道啊,但是每天才采几个蘑菇,就是想卖新鲜的,不够一顿也没人买。”姜笙老老实实道。
话音刚落,她双眼一亮,猛地看向郑如谦。
郑如谦更兴奋,像条发现新鲜排泄物的猎犬,“假如我们把大家手里的蘑菇凑到一起,再拿出去售卖,不就够卖了。”
姜笙张着嘴巴,连连点头,“我们赚到钱,再分给大家。”
“不对。”郑如谦摇头,“人家凭什么把东西给我们,等我们卖出去了再给钱。我们应该先把他们的山货买下来,再卖出去。”
一买,一卖,利润就出来了。
以前大家的思维固定在,我采摘了,我去卖,属于净赚纯利润。
但当无法采摘的时候,利润将化为乌有。
可如果是买了再卖,只要保证卖的钱高于买入的钱,就一定有得赚。
“那你能保证卖的钱高于买入的钱吗?”姜笙认真询问。
郑如谦想说不能保证,可扭过头看看几个哥哥弟弟们,抄书的抄书,治病的治病,会功夫的会功夫,只有自己是个笨蛋小废物。
这一刻,就是有千般畏惧,郑如谦也只能咬牙点头,“能。”
姜笙认真地点头,认真地思考。
半盏茶后,她从怀里掏出二十个铜板,塞到郑如谦手里,“二哥,我支持你。”
千言万语,都不如一句支持。
郑如谦热泪盈眶,他握紧温热的二十个铜板,在心底告诉自己,一定要赚钱,一定要努力,一定不要做个小废物。
接下来几天,几个人都在默默做自己的事情。
方恒赤膊练武,温知允查看医书,许默提笔抄书,剩下一个郑如谦卯足劲要收菌子。
姜笙作为半个十里铺村的地头蛇,被郑如谦用“利润分一半”诱惑,带他去各家各户收货。
首先上门的是张姑姑家。
作为整个十里铺村,唯一对姜笙释放善意的妇人,姜笙一直打从心底里敬爱张姑姑,在她心里,张姑姑就是母亲。
张家门前。
姜笙踮着脚尖,勾着门栓,还没拍动。
院子里就传来响动,是妇人呜咽哭泣的声音,伴随着几声喝骂,“周志强,你是个畜生,你放开我,放开我。”
姜笙愣住了,赶紧用力拍门,并大声呼唤,“姑姑,张姑姑。”
院子里的声音霎时消失。
没多大会,张家的木门开了,张姑姑狼狈地站在门口,从怀中掏出一个窝窝头,“是饿了吗,小姜笙?”
姜笙摇摇头,想说自己不饿。
可张姑姑还是强行把窝头塞给了她,急促道,“快回去吧,孩子,天冷,快走。”
“姑姑,你没事吧。”姜笙愣愣地问,直觉姑姑不太好。
张姑姑却没有回答,反手把门拴上。
好在里头没再传来呜咽哭泣声,反而是男人咒骂着抱怨了两句。
“又给那个小野种东西吃,老子的东西你凭什么给别人,贱人……就是……”
剩下的话变成了静谧。
不是因为里头的人不讲话了,而是因为一双手出现在姜笙的耳朵上。
“别听。”郑如谦凑过去,悄悄道,“姜笙,我们不听这些。”
不管是出于医者仁心,还是为了打开自己的郎中名号,温知允都必须要出诊。
他弯腰抗起自己的小药箱……没抗动。
想抗第二下的时候,药箱突然轻地跟不存在似的。
温知允一扭头,就看见方恒的手抓着药箱手柄,轻轻松松抗在身上。
果然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温知允叹了口气,认命地松开小药箱——只要不扛他就行。
他走在最前头,方恒拎着药箱跟在后头,姜笙也肯定是要去的,郑如谦最黏姜笙,自然不肯落下。
破庙里又只剩下了许默。
姜笙都走到村口了,后知后觉地想,每次都把大哥落下,是不是不太好。
她回过头,正好看见许默通过窗户凝望着他们。
姜笙心底一酸,他们都能动弹,大哥却只能坐在破庙里,日复一日地抄书,委实太残忍了些。
许默也看见了姜笙的回头,他本来平静的面容上露出浅笑,像是在安慰姜笙,又像是在告诉她,自己很好。
一行人抵达周家。
周志强比之前还要暴躁,一会指天骂地,一会吆喝张姑姑搬东搬西,直到看见温知允,才闭上嘴。
不过扭头瞧见后头的姜笙,他脸色一变,又要开骂,“小贱种,谁让你进我家的,赶紧滚,滚出去。”
几个哥哥的脸霎时就黑了。
温知允有医德来看病是一回事,亲耳听见周志强欺负妹妹又是另一回事,他是生的秀气,但不代表脾气秀气。
“我妹妹是贱种,我们也是贱种。”郎中大夫挺直了腰板,掷地有声,“我们不配进你这庭院。”
说完,转身就走。
方恒冷着脸紧随其后,郑如谦狠狠瞪了周志强两眼。
“哎哎,别走啊。”周家人急了,这才知道小郎中是村口乞儿姜笙的哥哥,赶紧捂上了周志强的嘴,又一番求爷爷告奶奶,才勉强留下小郎中。
温知允面色不虞地坐下,指挥周家人清理伤口,“腿部需要温水清洗,创口必须擦拭干净,有尖刺石子的也要拨出,不能残留。”
庄户人家手粗脚粗,做起事情来一点都不细致,没两下就弄疼了周志强,发出杀猪般的惨叫。
周大娘吓得停止动作,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娘,叫张氏来,叫她来啊。”周志强叫完,还不放发号施令。
周家人这才想起来还有个儿媳妇,扭过头,正好看见姜笙在拉着张姑姑细声说话。
“张氏,还不过来帮忙。“周大娘大喝。
张姑姑被吼地一个激灵,连忙过来。
“这位姑姑,请去找一些冰水来,再要两块布。”温知允适时张嘴,语气温和了许多。
张姑姑登时愕然,看了两眼周志强,还是拎着木桶去井里打水了。
周家人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清理伤口,挖开皮肉,把里头的木头碎屑,小石子,以及熏臭的狗屎清理出来。
温知允这才从药箱里掏出三七碾碎,又混合十灰散,小心翼翼地抖在创口上,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布一按。
周志强痛地抖三抖,额上都沁出了汗。
“创口不能沾水,五日换一次药,约莫半月就能结痂。”他语气淡漠,“相较之下,脚腕的淤肿更为致命,若不好好处理,落下残疾,将来便只能做个跛子。”
此话一出,周家人魂飞魄散。
在村里,壮年男子是劳动力,更是生产力,周志强这一倒下不打紧,周家少了半个顶梁柱。
“小郎中,小郎中,求求你救救我儿。”周大娘就差下跪了。
一旁的赵大柱皱皱眉头,他以前也扭过脚,休息个把月就恢复了,没那么严重啊。
难道是周志强扭地更狠?
赵大柱疑惑地挠了挠头。
人群后的姜笙吐吐舌头,她为了给张姑姑出气,故意叫四哥把情况说严重,越严重越好,最好能让他老老实实躺几个月,给姑姑两天舒心日子。
“其实也能救治,只是有些难罢了。”温知允叹了口气,语气又恢复温和,“今日他扭伤先用冰水外敷,明日以后改用热水,再用柔嫩的手指轻轻按摩,假以时日应该能恢复如常。”
正好张姑姑拎着井水过来。
温知允看了看她的手指头,点头道,“大娘您的手指太糙了,需得这位姑姑的手按摩才行,但切记这段时间不要让她再做杂活,免得伤了手,就按摩不了了。”
周家人听地一愣一愣的,虽然不解,但还是全盘应下。
周大娘当即拍了板,“以后张氏就负责照顾我儿,其他什么活都不用干。”
张氏愣愣地点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温知允见状站起身,方恒默契地背上小药箱。
这两人高洁如风,没一个张嘴要诊费的。
郑如谦来了精神,拉着姜笙上前,“我们的诊费。”
“哦哦哦。”周大娘回过神,从怀里掏出两枚铜板。
郑如谦正准备伸手接过。
已经走到门口的温知允脚步一顿,淡淡道,“诊费两文,方才的药七文。”
周大娘的表情顿时跟吃了屎一样,颤巍巍地又摸出了七个铜板。
刚才小郎中说什么来着,五日一换,是不是代表每五日就得用掉七个铜板?
造孽哟!
关上大门,周家人的心痛他们自己消化。
姜笙抱着九个铜板,笑得嘴巴都合不拢。
之前的不算,光今日赚的,就有足足三十三个铜板。
在镇子上,一个铜板能买两斤粗面,能割一两猪肉,能买一根大骨头,这三十三个铜板,是姜笙不敢想象地多。
从前跟狗抢食,偷捡剩饭的日子,好像梦一样。
果然还是有家人好,虽然吃地多了些,用地多了些,但赚地也多啊。
姜笙把铜板放进怀里,做了个郑重的决定。
第二天,郑如谦从村头跑到村尾,终于收了满满三背篓的菌子。
在太阳下晾晒了一整日之后,他决定于一大早就送县城里去。
晒干的菌子足有两个半背篓之多,但破庙里只有一个背篓,郑如谦就学着姜笙打包袱的样子,脱下干净的细布长袍,裹住所有菌子。
“二哥,这是你唯一的衣裳啦。”姜笙大喊。
“没事,衣裳洗洗还能穿,咱们要给县里送菌子,得干干净净地送。”郑如谦擦了把汗,“用脏布人家嫌弃。”
姜笙说不出来话。
虽然郑如谦没说过,但姜笙知道,二哥以前对细布长袍可宝贝,脏了一个角要洗,皱吧了要扯平,出门要保持干净整洁。
这好像是他对过往生活的执着,是对从前岁月的留念。
但现在,为了两个半背篓的菌子,他亲手打碎过往,不再缅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