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畅读佳作推荐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畅读佳作推荐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作者大大“排骨”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诸葛黄晧。小说精彩内容概述: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

主角:诸葛黄晧   更新:2024-05-01 09:1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诸葛黄晧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佳作推荐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作者大大“排骨”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诸葛黄晧。小说精彩内容概述: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

《畅读佳作推荐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彩片段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由排骨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穿越、魂穿、历史、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佚名所吸引,目前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这本书最新章节第641章 大汉帝国,谁与争锋?,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目前已写1794412字,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穿越、魂穿、历史、佚名穿越、魂穿、历史、书荒必入小说推荐!

书友评价

科幻与史书相结合,相得益彰,很喜欢的一部小说!

作者还虚构个在后宫作威作福的吴太后出来,我想问一下,军政权在诸葛手里,而刘禅已经继位很久了,有着足够的血统和正统性。刘禅握着名义,诸葛握着实权,这个吴太后的权和势从哪来?谁敢站在她那边?她无权无势甚至不是刘备正妻怎么敢怎么能在后宫作威作福? 一个正位的皇后,蜀汉三号人物的长女在后宫能差点饿死;一个无权无势无根基的所谓的吴太后却能在后宫作威作福,作者写的真tm恶心🤢

[捂脸]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热门章节

第124章 名将杀手

第125章 麻沸汤

第126章 离间计

第127章 计划并不完美

第128章 困守待援

作品试读


成都,皇宫,坤宁殿内,礼乐声声,一片祥和之气。李昭仪的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由奉常孙玄宣读诏书:

“告曰:轩曜垂象,闺廷列位,助宣阴教,取则上玄,爰从古昔,寔惟通典。李达之女李氏,识悟开朗,性履清畅,誉流笄翟,义彰苹藻。遂能德综十伦,孝高百行。秩茂左嫔,思被光宠。擅美公宫,移芳椒掖,情深惟旧,宜正恒序。可册昭仪。往钦哉,其光膺命,可不慎欤。”

李昭仪叩拜谢恩,后被送往安昌殿。

册封仪式完成之后,孙玄又宣读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全国的数千名囚犯皆被赦免,其中也包括杨仪。

在封建社会,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指的普通犯人,如果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则不在赦免之例,这是所谓的“十恶不赦”。

这个时代极其看重君臣之道,刘闪却把这些看得极淡,他考虑到杨仪追随先皇和诸葛丞相多年,曾为大汉立下一定的功勋。

在刘闪看来,杨仪下狱并不是什么大罪,如果因为几句话就“十恶不赦”,岂不伤了众臣之心?若是如此,往后恐怕没人敢进忠言。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细菌”的概念,刘闪就用细菌感染后的症状向医官们请教,再结合自己对一些常见中药材功效的记忆,向各郡县治所发出“大量收购药材”的诏书。

百姓们闻之都很兴奋,因为蜀中各地的稻谷和小麦都是一年生作物,并且有特定的播种季节,百姓们可趁农闲的时候,大量采集或繁育这些药材,然后售给当地治所的官员,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

刘闪大量收集这些药材,他的目标,并不是将这些药材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而是想将它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从而可以方便地用在战场上,及时抢救受伤的士卒。

刘闪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制药厂”的机构,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

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在外用时,对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目赤,口疮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刘闪并未学过西医或西药,听医官们说黄莲、黄柏、三颗针等药材都有这样的效果,刘闪猜测,这些药材中肯定含有抗菌或抗病毒的成分,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成分。

前几天,通过二百多名伤兵的试验,刘闪确定这些药材熬的水具有与水扬酸相似的“抗菌消炎”效果,甚至比水扬酸的效果还好得多,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步的试验,就是将其浓缩。

医官们按照浓缩水扬酸的办法,将十几斤黄莲投入陶制的大釡中,加入清水熬制了一个多时辰。滤掉杂质后再倒入釡中慢慢加热,待水份大量蒸发后,釡中只剩下一团黑褐色特别粘稠的膏状物。

医官们取下一小块膏状物,用清水稀释后擦拭或清洗伤兵们的伤口;另有几名因伤发烧的伤兵也服下了浓缩后的药材,医官们正在密切观察,如果这样仍能消肿或辅助退烧,制药厂将会大量浓缩黄莲、黄柏或三颗针等药材。

刘闪询问几位大臣后得知,在先汉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已有初步的教育体系。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是类似于大学性质的“太学”,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

“太学”主要讲授的是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学生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东汉后又定“二岁一试”制,修业年限不定,以考试及格为限,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鸿都门学”由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立,因校址在鸿都门故有此名。鸿都门学摒弃儒家经典,专门研究尺牍、辞赋及字画一类的艺术。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可以说,“鸿都门学”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先河。

除了以上的“大学”外,两汉时期也设有地方学校,到东汉平帝时成为定制: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其中,郡设的“学”属专科性质的学校,“校”属中学性质,“庠”、“序”则为小学。

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直到近年,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

但是,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普通百姓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排除在校门之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树人”,就得靠教育,只有“人材”才能强国。

刘闪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材,急需的是具有治国、谋略、科技、种植、医药等知识的专业人材。

刘闪好歹是大学毕业,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闻和知识,但他却培育不出这些有用的人才,刘闪感觉十分可笑,甚至有种被打脸的感觉。

要培育出这些人才,自然需要一个、几个甚至无数个好的老师!

刘闪思来想去,决定前去拜访一下黄月英,想看看她是否真是传说中的“神人”。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自建兴4年(公元226年)以来,丞相诸葛亮总共进行了六次北伐,期间虽有胜仗,但每次都铩羽而归。如今的大汉,已经很久没有过打胜仗的记录!

城中众臣听闻“永安捷报”都觉得不可思议:眼看姜维投敌,永安城几近失陷,何来的捷报?

现在并不是上朝的时候,好几个大臣连官服都没穿,欣喜地跟在信使的马屁股后面,匆匆直奔崇德殿。

崇德殿外,摆放着七八个硕大的麻袋。

刘闪不及细问,急忙进入殿内,只见众臣脸上皆是喜色,好几个已经泪流满面。

众臣刚要行礼,刘闪制止后径直走到蒋琬跟前,疑惑地问道:“蒋丞相,永安城有何捷报?”

“陛下,永安城确有捷报!”蒋琬欣喜地捧着一张白绢颤抖着念道:“永安太守,平东将军,臣巩志,诚惶诚恐,代维上奏:将军姜维,智取巴东。解永安之围,获粮饷无数。斩敌一万余,俘吴将全琮。”

“这就完了?”刘闪疑惑地问道:“姜维现在何处?为何由巩志代他上表?”

“陛下,这……奏表未有言明,臣实不知啊……”

刘闪深思片刻后问道:“姜维所言是否属实?”

“陛下,殿外有巩志送来一万多敌兵左耳,理应不假!”费祎欣喜地说道。

“昨夜有探马来报,传姜维沿江而下,难道……”刘闪突然冷汗直冒,大声吼道:“来人!传令:令邓芝、张嶷、廖化火速进驻永安,然后听从姜维调遣!”

“陛下,姜维真的在吴境的巴东城?”

“这个姜维!你太自信了!”刘闪狠狠地骂道:“给你5000兵马就敢深入吴境!如果朕给你一万,恐怕你敢打到建业!”

“若真是如此,姜维此举恐怕不妥。陛下令姜维解永安之围,他不驻永安却进取吴国巴东,得胜后仍不退兵永安,这是抗旨。”蒋琬说道。

“不!朕只命他解永安之围,并没要求他进驻永安。如今永安之围已解,姜维自然不会抗旨。”刘闪冷笑道:“姜维用兵,深得相父赏识,他如果没把握必会兵退永安;他让巩志代传捷报,就是在试探朕的意思!他既然有把握,朕就给他兵马!”

“陛下,臣也认同丞相的建议!”费祎上前一步说道:“吴、蜀两国向来修好,姜维此举必将惹怒吴国。如果魏国趁机攻打汉中,我恐两面受敌。今南中未定,臣以为,急令姜维退兵才是!”

“修好?如果修好,他们就不该攻打永安!只有把他们打疼,将来才能真正地修好!”

“陛下,话是如此,臣仍担心魏国从中作梗。诸葛丞相主张与吴修好,就是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如今的大汉国力衰弱,臣实在担心啊!”

“丞相不必多虑,汉中咽喉有魏延、马岱和王z平驻守,定能万无一失。”刘闪哈哈大笑道:“听闻今秋吴中大丰收,想让姜维退兵,至少要让吴国赔偿咱们一年的粮饷!”

“陛下,既然如此,臣有一计!”费祎神秘地笑道:“应速遣一善辩之士前往魏国,游说魏、吴两国相争……”

“卧槽!没想到你比我还狠!”刘闪脱口而出,说完才想到自己的话有问题,还好众臣都没注意,刘闪犹豫着问道:“谁能担当此任?”

“陛下,臣认为,可让向朗前去一试。”

“向朗?”

“正是!向朗,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显明亭侯,是中部督向宠将军的叔父。向朗早年随关羽将军守卫荆州,后来因包庇马谡被贬职,不久后重新启用,现任左将军之职,曾代理丞相册封张皇后及太子刘璿。”

“我大汉与曹魏素无使臣往来,朕还是觉得不会这般容易。”刘闪实在不相信向朗能胜任使魏之职,不过还是同意了费祎的建议。

刘闪同意让向朗出使魏国,对说服曹魏出兵吴国并不抱希望,刘闪是想让他办成另一件事。

由于蜀中各地现有的硫磺和硝石不多,北方的魏国却很丰富,由于两国长年交兵,商旅少有往来。刘闪希望向朗到魏国之后,以“陛下希望长生不老,国内正在大量炼丹”为借口,促成两国间的硫、硝交易,想必曹睿定会一口答应。

今日黑火药试验成功,姜维并未投敌且立下大功,刘闪心里很是高兴。离开崇德殿后匆匆赶到永宁殿,询问那些嫔妃们的意愿。

张皇后询问的结果既在刘闪的意料之外,倒也在情理之中:已有子嗣的张星忆贵人、王媛王贵人、张兰贵人和苏采女自然愿意留在宫中;近年特别受宠的徐才人、林才人、杜婉仪也愿意留下。

其他二十多人几乎从未获过宠幸,近日皇后和王贵人重获宠信,她们都不再抱希望。

如今皇上皇后开恩,听说离开会有一大笔铢钱,并且官府不会追究其“年龄问题”,她们自然想离开皇宫。

“年龄问题”刘闪早就听说过,古代的女子嫁人时的年龄特别小,在汉代尤为明显。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公元前189年,皇帝刘盈曾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超过15岁未嫁人者,官府将收取高额的“人头税”。

比如:皇宫中的张皇后和王媛王贵人,她们入宫已有11年,现在仍不到26岁;张贵人也是未满15岁就入宫,现在也不过21岁。

刘闪并非不好女色,也不是嫌弃她们曾是刘禅的嫔妃,他毕竟是现代过去的穿越者,很难接受没有半点感情,甚至不知对方姓名的女子,只不过,张皇后和张贵人是特例罢了。

当然,刘闪并不担心自己会“孤独”,因为他从黄晧那里得知,皇帝是“一年一小选,五年一大选”,明年春季正是大选之期,到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任意挑选新进的佳丽。

由于今日张星彩和张星忆都不方便,兴致极高的刘闪只好前往王贵人的清宁殿。

当刘闪沉浸在王贵人的温柔乡中无法自拔时,姜维仍盯着桌上的地图在踌躇满志:诸葛丞相将毕生所学传给自己,尚未立得大功就被封为卫将军,已是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将军之一,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维定当竭心尽力报效大汉。

前日自己通过诈降,一举攻下巴东城,活捉吴将全琮,斩敌一万余人,并阻断周舫、孙桓的归路,犹如一颗钉子,牢牢地嵌在建平郡之中。

建平郡东有宜昌郡和南郡,南有武陵郡,只要能在建平站稳脚跟,夺取荆州将指日可待;诸葛丞相六次北伐收效甚微,皆是因为单线起兵之故。如果能拿下荆州九郡,将可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出兵北伐。

然而,真的可以吗?姜维微闭着眼睛,一个为期十年的庞大战略涌上心头。

城头秋风瑟瑟,姜维深吸口气。

眼下,自己现在的位置非常尴尬:自己阻断了周舫、孙桓的退路,而他们也阻断了自己撤回永安的退路。

如果陛下能发兵永安,哪怕只有5000人,自己也能跟巩志形成夹击之势,或许能吃掉退守巫县的周舫和孙桓;如果后主不肯发兵,深入吴境的自己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

众将私下皆言,陛下胸无大志,自己也不敢提东征之事,唯有托巩志向成都报捷,陛下能否明白自己的苦心?若是身后无主,自己手上无兵无将,空有报国之心又能如何?

又是一日的夕阳落下,姜维站在巴东城的城楼上,内心无比焦急,脸上却异常地平静。

“报!”一匹快马飞驰而来,城门迅速开启又立刻关上。

“禀将军:邓芝、廖化、张嶷各领兵五千进驻永安!陛下有旨,他们全部由将军调遣!”

“好!来得好!”姜维大笑道,向西面的成都方向拱拱手道:“蒙陛下信赖,伯约当不辱圣恩!”

巴东城,治所殿内。

吴班、高翔闻援兵已至永安,欣喜之余也有些失望,因为只有一万五千人,加上巴东城中的四千兵马,仍然不到两万。

东面,吴国以朱然为主将,丁奉、太史享为副将,领兵3万直奔巴东而来,预计明日午间即可到达。

如果加上巫县周舫、孙桓的2万人,吴兵共有5万,敌方兵力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小小的巴东县城,城池不固,纵纵然粮草充足,仅凭这4000兵马,绝不可能阻挡5万吴兵的进攻。

“将军!吴将朱然骁勇善战,应当早做决断!”

“将军莫急,本将自有安排!”姜维安抚吴班、高翔二将后,立刻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梁绪!你带500兵士,趁夜前往巫县城南10里下寨,其间要大张旗鼓,多扎营帐;如果吴兵杀来,不可硬拼,往南撤退。”

“领命!”

“梁虔!你带500的兵士,前往梁绪身后埋伏,要故意让吴兵发现;如果梁绪退来,你可与他往永安方向撤离,但不要进入永安。”

“领命!”

“高翔!你引1000兵士,前往巫县以东10里埋伏,要故意让巫县城内的吴兵发现!若城中吴兵杀来,务必死战,我自有接应!”

“领命!”

三将领命而去后,吴班不解地问道:“将军,可是打算放弃巴东城?”

“不!”姜维胸有成竹地笑道:“我不仅不会放弃巴东城,我还要占领巫县!唯有这样,才能让永安、巫县和巴东连成一线。”

“可是……巫县有2万吴兵,强攻巫县至少需要6万兵马!我加上永安的兵马也不到两万,如何攻占巫县?况且朱然的三万大军转眼将至,我却在多路分兵;如今,巴东城只剩两千兵士,岂不危矣?”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经过几百宿卫军和城中百姓的共同努力,城上守军付出了伤亡二百余人的代价,终于挡住刘永和刘理叛军的第一波攻势,城下的五百多叛军尸体,并未让刘永和刘理停止攻城。

成都周边的兵马部署,他们应该调查得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将会有三天的时间拿下成都。因此这二人并不着急,此时正在整顿兵马,准备天黑之前发起第二次攻城。

城南突然黄沙漫天,正是孟光带领的一千卫戍部队赶到。然而,他们被刘永提前布署的一千兵马阻在城外;孟光知道城中情况紧急,远道而来的兵将未及休整就擂响战鼓,试图突破前方的阻拦冲入城内。

孟光的人马气势如虹,刘永部队且战且退,大约半个时辰之后,孟光付出二百多人伤亡的代价,终于冲到城南三里的位置。

孟光毕竟只是文臣,不是经常统兵的武将,他看到了一丝入城的希望却不知有诈,急忙令兵将不计代价地一路猛冲。几百人眼看就要冲入城内,突然东、西两侧各杀来五百兵马,孟光的部队三面被围,仅剩的几百兵马很快就损失殆尽,孟光也在几名兵卒的掩护下,狼狈地往南退去。

击退孟光的刘永和刘理再无顾忌,将剩下的五千兵马全部投入到攻城。这一次,叛军的攻势增加了许多,城上的石块和滚木很快就用尽,不少叛军已经爬上城头,与为数不多的宿卫军扭打成一团。

刘闪手握一把长枪躲在城垛之后,一名叛军刚刚爬上城头,刘闪猛地向他刺过去,对方灵巧地躲开并跃上城头,恶狠狠地瞪着刘闪,似乎想要抓活的!

刘闪条件反射般后退几步,身后又有两名叛军顺着云梯爬上城头。刘闪心头大骇,眼看自己就要被包围,只得发狂般地大喝,并拎起长枪一阵乱舞。

一名叛军挡开刘闪的长枪,另一人手执木盾和大刀,此二人刚刚逼身上前就倒在地上,刘闪还未回过神,另外两人已被向宠的长剑刺穿胸口,刘闪满身都是敌兵的鲜血。

两名已经受伤的宿卫军将刘闪护在身后,向宠也不耽搁,挺身向前几步,几名刚刚爬上城头的叛军又被向宠斩于剑下。

向宠折断一名宿卫军肩上的箭柄,将其扶坐在城边后迅速折回,刺伤一名叛军后对刘闪说道:“陛下!城头叛军凶狠,你还是去宫里避一避吧!”

“不用,避得了一时,避不了一世!”刘闪看着城上受伤的宿卫军和百姓说道:“大家都拼死而战,朕岂能弃之不顾?”

刘闪说罢,紧握长枪往城头上的一名叛军刺去,身旁的两名宿卫军也不迟疑,手中的长剑刺向他的头部,此人见状大惊,脚下一滑就跌至城下,是死是活无人关心。

“大家再坚持一会儿!天黑之后,叛军必会撤兵!”向宠大喝道,眼看刘闪暂无危险,赶紧向十几米远,刷刷几剑后,爬上城头的两名叛军一死一伤。

此时,突有一名身材矮小的士兵挺枪直刺,受伤的叛军当场陨命。

刘闪愣了愣神,急忙叫道:“璿儿!谁叫你上来的?赶紧回宫去!”

“父皇!是孩儿自己要来的,而且母亲和皇后都同意了!”刘璿欣喜地说道,手中的长枪耍得像模像样,应该练过很长的时间。

刘璿说罢,灵巧地转过身挥动长枪,一名刚刚冒头的叛军被刺伤后跌落城下。

很快,城下又有几十名手持各式兵器的百姓涌上城头,这边压力稍减后,向宠让几名宿卫军贴身保护刘闪和刘璿,急忙往西面的城墙奔去。

“父皇,那日你教训得对!母亲和皇后也教会孩儿很多东西!孩儿已经明白了:如果没有姜维叔叔那样的统帅,总有一天,这城下会站满吴兵和魏兵!”

“璿儿,你长大了!”刘闪欣慰地点头说道,眼里全是赞许的目光。眼前这位手执长枪,身披胄甲的孩童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却比自己的孩子更让刘闪感觉亲切。

城上的百姓越来越多,城下终于传来鸣金收兵的信号,刘闪却更加焦躁,因为幸存的宿卫兵已经不足百人!

明日,叛军只需一次冲锋就能拿下成都城,而巩志的援兵,最快也得后天傍晚才能到达!

刘闪和众多协助守城的百姓,他们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早已饥肠辘辘。

眼看叛军已经退去,许多百姓赶紧送来大饼和清水,刘闪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又见许多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城上。

朝中众臣带着自己的家丁,张皇后和几名嫔妃也带着一群婢女、内侍来到城上。他们将十几筐大饼和清水,挨个送给宿卫军和协助守城的百姓,这一幕让刘闪感激不已,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叛军攻入成都,皇宫中,不过就换了一位姓刘的皇帝,宫中大不了换一批嫔妃!这大汉仍是刘家的大汉,这些大臣仍是大汉的大臣,这些百姓仍是大汉的臣民。

如果不是自己附身在刘禅的身上,如果不是自己改变了太多的事情,这场叛乱,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几百名精壮的百姓战死在城头。

如果不是这场叛乱,这些百姓完全可以安居乐业,可以说他们完全是为自己而死!

他们的死是否值得?他们只是普通百姓,他们也有自己的妻儿和父母!

天色已经漆黑一片,城上燃起无数的火把,众人都防备着可能偷袭的叛军。

一名身着绿色袄裙的女子突然出现在城上,她远远地挨个查看那些身穿甲胄的兵卒,每次都失望地离开,直到来到刘闪跟前。

“将军……”女子百感交集,借着忽明忽暗的火光,她仔细端详着刘闪,眼泪如珠帘般落下:“将军!我终于找到你了!”

刘闪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急忙将她搂在怀里,怜惜地擦拭着她的面颊:“昭仪!我们在山上找了你好几天!你一个弱女子,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将军!那日我跌到崖下并没受伤,我想从另一边绕上山,可是找不到上山的路,只能一路往下,然后就到了剑阁……我想起你要带我去成都,所以,就一路找到这里了。”

李昭仪把经过说得很简单,然而,其中的苦楚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刘闪对她的回答自然不满意,刨根问底许久,这才知道了所有的经过,对这位既执着又坚强的女子敬佩不已,两人就这么偎依着,直到天明。

南门外,号角声声,金鼓齐鸣。

五里外,黄沙漫天,一支万人大军正在整军备战。

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刘闪的心头:巩志的部队应该出现在东门,而且,他不可能来得这么快!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