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畅读全文版》,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排骨”的《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要“树人”,就得靠教育,只有“人材”才能强国。刘闪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材,急需的是具有治国、谋略、科技、种植、医药等知识的专业人材。刘闪好歹是大学毕业,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闻和知识,但他却培育不出这些有用的人才,刘闪感觉十分可笑,甚至有种被打脸的感觉。要培育出这些人才,自然需要一个、几个甚至无数个好的老师!......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畅读全文版》精彩片段
成都,皇宫,坤宁殿内,礼乐声声,一片祥和之气。李昭仪的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由奉常孙玄宣读诏书:
“告曰:轩曜垂象,闺廷列位,助宣阴教,取则上玄,爰从古昔,寔惟通典。李达之女李氏,识悟开朗,性履清畅,誉流笄翟,义彰苹藻。遂能德综十伦,孝高百行。秩茂左嫔,思被光宠。擅美公宫,移芳椒掖,情深惟旧,宜正恒序。可册昭仪。往钦哉,其光膺命,可不慎欤。”
李昭仪叩拜谢恩,后被送往安昌殿。
册封仪式完成之后,孙玄又宣读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全国的数千名囚犯皆被赦免,其中也包括杨仪。
在封建社会,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指的普通犯人,如果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则不在赦免之例,这是所谓的“十恶不赦”。
这个时代极其看重君臣之道,刘闪却把这些看得极淡,他考虑到杨仪追随先皇和诸葛丞相多年,曾为大汉立下一定的功勋。
在刘闪看来,杨仪下狱并不是什么大罪,如果因为几句话就“十恶不赦”,岂不伤了众臣之心?若是如此,往后恐怕没人敢进忠言。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细菌”的概念,刘闪就用细菌感染后的症状向医官们请教,再结合自己对一些常见中药材功效的记忆,向各郡县治所发出“大量收购药材”的诏书。
百姓们闻之都很兴奋,因为蜀中各地的稻谷和小麦都是一年生作物,并且有特定的播种季节,百姓们可趁农闲的时候,大量采集或繁育这些药材,然后售给当地治所的官员,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
刘闪大量收集这些药材,他的目标,并不是将这些药材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而是想将它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从而可以方便地用在战场上,及时抢救受伤的士卒。
刘闪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制药厂”的机构,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
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在外用时,对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目赤,口疮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刘闪并未学过西医或西药,听医官们说黄莲、黄柏、三颗针等药材都有这样的效果,刘闪猜测,这些药材中肯定含有抗菌或抗病毒的成分,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成分。
前几天,通过二百多名伤兵的试验,刘闪确定这些药材熬的水具有与水扬酸相似的“抗菌消炎”效果,甚至比水扬酸的效果还好得多,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步的试验,就是将其浓缩。
医官们按照浓缩水扬酸的办法,将十几斤黄莲投入陶制的大釡中,加入清水熬制了一个多时辰。滤掉杂质后再倒入釡中慢慢加热,待水份大量蒸发后,釡中只剩下一团黑褐色特别粘稠的膏状物。
医官们取下一小块膏状物,用清水稀释后擦拭或清洗伤兵们的伤口;另有几名因伤发烧的伤兵也服下了浓缩后的药材,医官们正在密切观察,如果这样仍能消肿或辅助退烧,制药厂将会大量浓缩黄莲、黄柏或三颗针等药材。
刘闪询问几位大臣后得知,在先汉时代,从中z央到地方已有初步的教育体系。由中z央政z府直接主办的是类似于大学性质的“太学”,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
“太学”主要讲授的是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学生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东汉后又定“二岁一试”制,修业年限不定,以考试及格为限,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鸿都门学”由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立,因校址在鸿都门故有此名。鸿都门学摒弃儒家经典,专门研究尺牍、辞赋及字画一类的艺术。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可以说,“鸿都门学”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先河。
除了以上的“大学”外,两汉时期也设有地方学校,到东汉平帝时成为定制: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其中,郡设的“学”属专科性质的学校,“校”属中学性质,“庠”、“序”则为小学。
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直到近年,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
但是,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普通百姓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排除在校门之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树人”,就得靠教育,只有“人材”才能强国。
刘闪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材,急需的是具有治国、谋略、科技、种植、医药等知识的专业人材。
刘闪好歹是大学毕业,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闻和知识,但他却培育不出这些有用的人才,刘闪感觉十分可笑,甚至有种被打脸的感觉。
要培育出这些人才,自然需要一个、几个甚至无数个好的老师!
刘闪思来想去,决定前去拜访一下黄月英,想看看她是否真是传说中的“神人”。
自从关索前往南中平乱之后,诸葛详细地了解到南中的很多事情,也知道大汉对南中的治理并非“不管不顾,不叛乱就行”,而是一种掠夺式的残暴统治!
其实,南中的各个郡县,并非不毛之地,而是大汉的“提z款机”和后方根据地:
南中地处偏远,物产却极为丰饶,盛产稻米、小麦等粮食资源和金、银、铜、铁、锡、丹砂等矿藏资源,并且富产良马、耕牛,当地的百姓也骁勇善战,大汉的精锐步卒“无当飞军”就出自南中。
一直以来,朝廷向南中征收的赋税极高,特别是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期间,由于连年的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这些消耗,几乎全部依赖于南中地区的供给和补充!因此,大汉才得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或许很少人知道,自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地区依旧叛乱不止,特别是越巂郡!
长久以来,朝廷委派的太守和其他官员,他们都不敢去当地任职,只敢在八百多里外的边境,或是安定县一带虚应故事而已,去年(公元233年)时,马忠将军仍在那里平乱。
“朕以为,正是我对南中地区的掠夺式统治,这才造成南中的百姓不堪重负,这才产生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诸葛叹道:“若是继续如此,就算诸葛丞相在世,我大汉仍旧无法治理好南中,还是会常发叛乱!”
诸葛的这些话,说得非常直接。
但是,诸葛并没有对诸葛亮不敬的意思,几位南中归来的老臣无不点头称是。
诸葛暗自庆幸,幸好是把几位单独请到宣室殿,否则,这些话让朝中那些迂腐的大臣们听到,又得浪费口舌去争辩。
“如今,除南中之外的许多郡县,正在施行鼓励农耕、轻徭薄赋的政策,几位爱卿可参详参详!”诸葛说罢,将几张新的律法交给几名官员。
“陛下,恕臣直言:若是南中地区也施行相同的政策,臣可以保证,南人将永不再反!”
“陛下,南人参征善战,性格彪悍,若南中与大汉其他地方一样,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南人必会诚心归顺。”
“几位爱卿,这正是南中地区将要施行的政策。”诸葛肯定地说道:“不仅如此,朕还需要南中地区的百姓,对大汉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让他们认识到,南中跟其他的郡县完全一样,都是大汉的一部分,没有歧视!”
“认同感?归属感?这是何物?”几名官员面面相觑,一脸的懵逼。
“呃……这个……”诸葛无法用简单的话语去解释,于是说道:“几位爱卿,你们回到南中后,可将蜀中百姓的穿衣着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节日传统、婚嫁丧葬等风俗,全部照搬到南中,鼓励当地百姓向汉人学习。”
诸葛说罢,又取来一些典籍,然后说道:“这是朕整理的一些夏、商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神话传说和有趣的典故,你们可以用“说书”、“讲故事”或其他娱乐方式,将这些带到南中,尽量让那里的百姓全都知晓,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都是大汉的历史,也是南人的历史!”
几个官员意识不到做这样做的目的,诸葛没法用“文化入侵”这样的言辞去表达,只是嘱咐官员们照做就行,几人不停地点头。
“呃……还有……”诸葛又拿出一大叠粗糙的黄纸,然后说道:“这是朕整理的先汉时期,以及在这之前的历史人物故事,包括王翦、白起、卫青、霍去病、张良、陈平等等。朕希望你们,能将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在南中广泛传诵,以激发南中百姓对英雄人物的向往。”
几名官员一脸的茫然,接过后暂未表态,诸葛只是叮嘱他们照做就行。
其实,在诸葛看来,这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爱国”教育,因为南中地区的百姓对大汉朝廷尚有排斥心理,诸葛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加强南中百姓对大汉的认同,能让他们更加涌跃地加入“无当飞军”。
想到这里,诸葛又说道:“几位爱卿,你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定要在南中地区树立“参军光荣”的概念,要对加入“无当飞军”的家庭给予特殊的关照,比如送医送药,适当照顾其家中老幼,帮其修缮房屋,适当减轻赋税等等。”
诸葛又叮嘱了许多事情,几名官员不停地点头,眼看就要到傍晚,诸葛命人将膳食送到宣室殿,与众臣一同吃过晚膳后,诸葛仍没有要停下的意思。
几名婢女掌灯之后,诸葛又拿出一张自己绘制的地图。
“几位爱卿,这张地图,你们一定要仔细抄录!”
“陛下,这张地图……好像很面熟,又与我现在所用的大不相同……”
“不错!”诸葛肯定地说道:“如今,各国常用的地图,在南中以南,交趾以西的部分都是空白!其实,这里还有一大片的土地!”
几名官员注意到,诸葛提供的这张地图,在那些白的区域内,勾画出一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分别标注了“哀劳”、“谌离”、“扶南”、“林邑”等字样。
这张地图确实是诸葛所绘,但它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是诸葛根据蒋琬提供的地图,再结合自己记忆绘制而成。如果诸葛没有记错,在这些地方,现在应该还是“土著”在狩猎,或许根本就没人居住。
几名官员赶紧抄录地图,诸葛接着说道:“此次,关索将军带回一万一千兵马,招降叛军两千余;朕决定,留下两千无当飞军,其他的一兵马,就由马忠、阎宇二位将军统领!”
“陛下,如果施行新的政策,南人绝不会反,南中也用不上这支部队!”阎宇建议道:“陛下,我大汉如今兵微将寡,这支部队,还是交给大将军更加合适!”
“不!”诸葛正色说道:“朕将这支部队交给你和马忠将军,是希望你们派出大军,尽快找到这几处地方,一定要在最南边,埋上我大汉的界碑,这非常重要!”
马忠和阎宇不停地点头,却又疑惑地问道:“陛下,这“界碑”乃是何物?”
听了二人的问题,诸葛感觉又好气又好笑!耐心地告诉他大概的尺寸和浇铸方法,强调界碑上一定要有“大汉疆界”四个字和埋碑的时间。
诸葛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有用,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实现“大汉万年”的宏愿。在诸葛的心里,开疆拓土,并非要等到一统华夏之后,从现在就可以做起!
想到这里,诸葛长叹了一口气。
如果自己的愿望化作了泡影,诸葛希望在一千多年后的某个时期,这些地方会因为今日埋下的大汉界碑,成为有据可查、有史可考、无可争辩的大汉国土。
几名官员出了宣室殿,吕祥、罗宪二人又与关索悄然返回。
“陛下!末将听闻,关将军不会再去南中,末将……”
“二位将军,有话直言即可!”
“陛下,末将愿跟随关将军,跟随大将军,为我大汉伐吴、伐魏!”
“陛下,这两位皆是末将在南中时的副将。”关索指着罗宪和吕祥说道:“陛下,这位小将名叫罗宪,今年16岁,是罗蒙之子;这位小将名叫吕祥,正好20岁,其父吕凯被云南土著所杀,由叔叔吕翼抚养长大。”
这两名小将极是勇猛,他们生擒刘永和刘理给诸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鉴于两人的长辈也有此意,诸葛考虑到军中正缺将才,当场就点头同意。
“甚好!”诸葛欣喜地说道:“你们可暂时在成都休息几日,然后一起去往永安城,听从大将军的调遣。”
“末将定当奋勇杀敌,以报陛下!”
“甚好!我大汉又添两员战将!甚好!哈哈哈!”
几人离开时已近深夜,诸葛几经犹豫,还是决定去“打扰”李昭仪,他从黄晧处询问到李昭仪的住处后,欣喜地前往承福殿。
此时,承福殿的灯还未熄灭,诸葛示意两名婢女不用行礼,蹑手蹑脚地步入房间,却见一身红装的李昭仪坐在榻上抽泣。
诸葛急忙上前拉着她的手,怜惜地问道:“昭仪,你这是……怎么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