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秀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岁月神偷”创作的《大明锦秀》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然响起。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
《大明锦秀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哒哒哒,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喀喀喀,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脚步铿锵如同战鼓。
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没有任何杂毛,温驯的战马,缓缓走出宫门。
他身后,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而在他的身前,他出宫门那一刻,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在前面开路。
宫城外,那些宫人和杂役,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大气都不敢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凡人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当遇到贵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
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随后马上跪于路边。
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
“咱这个孙子,像咱!”慢慢朝城墙下走,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
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刚刚步入正轨。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正是执掌河山,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
可惜太子走了,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
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
似乎大明帝国,由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在岁月中乘风破浪,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想着,再次回望宫墙外,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让蒋瓛来见朕!”(瓛,huan)
蒋瓛,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
咚咚咚!
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骤然响起。
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
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
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兵器。
”呼!“朱允熥呼出一口气,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要见证的,是风华无双的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也是打走大元,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
轰轰,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
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大明战旗之下,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疾驰而来。
”吁!“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
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朱允熥笑了。
”臣,蓝玉!“
”臣,王弼!“
”常升!“
”毛宁!“
”俞通渊。“
”参见吴王殿下!“
马蹄轰然停止,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
得知朱允熥前来,军中自蓝玉之下,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
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
”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
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
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老将朗声道,”臣,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大惊,“可是河间郡公幼子,虢国公之弟,越嶲(xi)侯,俞通渊老将军?”
老将大笑道,“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
朱允熥肃然道,“大明英烈,朱家后人怎能忘记!”
俞家,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
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带水军归附,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
俞廷玉的长子,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而是雄踞湖广之地,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
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朱元璋国号为吴,陈友谅国号为汉。陈汉水军船坚炮利,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
危急之时,是俞通海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是役,俞通海壮烈战死。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杀败陈友谅。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失声大哭。
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待见这些老将,让他回家养老。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建文帝下旨,让俞通渊领兵。
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南军溃败,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
俞老将军须发花白,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拒不投降,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隆重下葬。
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俞通渊先是一愣,随即双眼通红,郑重下拜,哽咽道,
打出去,简单三个字,却让所有人勃然变色。
几个翰林学士,脸色大变。
那些皇子皇孙,差点拍手叫好。
而窗外的朱元璋,眼神中满是欣赏的笑意。
“孙儿看了些闲书!”朱允熥对朱元璋笑道,“上面说南方的安南,暹罗,真腊等国一年四季如春,地广人稀稻米三熟,还有数不清的江河可以提供鱼虾,树上都长着果子,当地人几乎不务农都不用挨饿。”
说着,朱允熥笑笑,“还有那个今日朝贡来的琉球国,那块地方最适合种着甘蔗,盛产蔗糖,如今大明兵强马壮何不占了那些地方,慢慢的移民工过去.......”
“殿下!”刘三吾忽然正色道,“国之大,好战必亡!”
“殿下,中华物华天宝,何须那些蛮夷之地!”
“殿下,切忌乱言,不见隋炀帝前车之鉴乎!”
“殿下,百姓怎能轻离故土?小心民变!”
朱允熥说过的打出去,不言而喻,就是要打下这地方并且占领。
他这番充满了侵略性的言论,在翰林学士们的耳中,简直是不务正业,劳民伤财,好大喜功。
此时,一直没说话的朱允炆也开口了。
一副兄长的派头说道,“三弟,胡闹什么?这些藩国,都是皇祖父亲自定下的不征之国!”
你一个五十万大军都打不过你叔叔几万人的军事白痴,就别跟着说话了!
朱允熥心中腹诽,淡淡地回道,“皇爷爷说不征之国,是为安抚藩国之心,当时大明根基未稳,才那么说!”
“将来我大明人口越来越多,还有每年那么多的囚徒,与其让他们挨饿,与其管着他们,不如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去 那些所谓的蛮夷之地。”
“又不用朝廷出动大军,几十年之后,推行汉字汉语,那块地方不就变成我大明的领土了吗?”
后世大音帝国就是这么干的,什么西兰花,袋鼠国不都是如此吗?
朱允熥理直气壮,“再说,藩国哪有郡县好?既然他们仰慕中华,文化礼节也都是取自中华,还分什么藩呀?直接郡县!”
说着,看看屋里的皇子皇孙们,“若是怕镇不住,以后可以分封宗室子弟........”
“吴王殿下!”刘三吾已是怒发冲冠,直接冲进屋里,朗声道,“中华内圣外王,不能刀兵加于藩国,大国要有大国的威仪和礼节。你.....殿下,这番话要是让藩国知道,如何看待大明,如何看待陛下,如何看待殿下?”
“好啦,好啦!”朱元璋在窗外摆手,笑道,“小孩无心之言,计较那么多干啥?”说着,笑容收敛,环视一周,“今日吴王这些话,一个字也不许传出去,听见没有?”
“臣等遵旨!”
今日朱允熥又是改税,又是要给藩国设置郡县,实乃骇人听闻之言。
朱元璋不许别人传出去,就是对朱允熥的爱护。
但是,别人不认可朱允熥的话,朱元璋却是认可。
他武人出身,世间真理都在刀把子上,真要是信了那些所谓的翰林学士的言论,他现在就不是皇帝,而是乖乖种地呢。
说不征之国,是为了稳定边疆,而不是真让着那些什么蛮夷小国。
不打不是不想打,而是鞭长莫及,财政负担太大。
要是能像蒙古人那样,把天下能看见的土地都打下来,建立一个日不落的大明帝国,朱元璋一万个愿意。
学堂里鸦雀无声,朱元璋看看天色,“继续读书吧!”说着,转头就走,却又再次转身,“老三,中午和咱一块吃饭!”
“孙儿遵旨!”朱允熥笑道。
窗外,皇帝走远,刘三吾对方孝孺说道,“吴王殿下聪慧不凡,于国家大事见解独特,但是善于弄险,喜欢刀兵,以后还要多多留心,不能让吴王误入歧途!”
说着,他已是忧心忡忡。
皇帝对吴王殿下的喜爱溢于言表,再加上立皇孙之事,如果大位真的给了吴王。
那,一个喜欢侵略的帝王,会把这个国家带往何处呢?
往回走的朱元璋,心中却是另一种想法。
刚才,朱允熥带给他的震撼,久久不能散去。
这孩子对于国事有着深刻的见解,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独到的眼光。
尤其关于土地那些话,说进了他的心里。
至于朱允熥所说占了那些藩国,在他心里根本不是事儿。
而且从孙子的口中,他似乎看到了一条大明江山万年的永固之路,一条历朝历代都没有走过的路。
他虽然是平民帝王,却如何不知道那些蛮夷之地物产丰富?
现在中原所种的稻种,都是那些小国传来的优质稻种。
江南之地一年两熟就是粮仓,真要是占几个一年三熟的地方,百姓还用挨饿吗?
况且孙儿所说的不用朝廷动用大军,步步蚕食的想法很对。
那么多囚徒,那么多罪犯,还有无地的百姓发过去,先建立军垦,然后慢慢推广,再派些地方官!
当官的不好弄!
朱元璋边走边沉思,那些书呆子生怕死在蛮夷之地,让他们去云南广西当官都跟杀了他们似的,藩国.....
等等,朱元璋想到了什么,走着走着忽然笑了。
以后那些贪官可以不用杀了,不如废物利用,发配蛮夷之地替朝廷教化四方,牧守城池多好。
想着,朱元璋忽然笑出声。
边上的侍卫们对视一眼,纷纷诧异。
自从太子没了,皇爷很多天没笑过了。
不只如此,皇爷有很多年,没这么高兴的笑过了。
~~~~~
上午书读完了,翰林学士们布置了今天的功课,宣布散课。
下午则是皇子皇孙们喜闻乐见的骑马射箭,还有摔跤搏击。
皇明朱家武功起家,朱元璋自然不肯让儿孙变成四肢不勤的病秧子。
翰林们刚走,几个比朱允熥还小的小王爷顿时围了上来。
沈王朱模双眼发亮,“熥哥儿,那蛮夷之地真有你说那么好?一年三熟,人不干活都饿不死?”
其他几个小王爷的眼中,也闪烁着浓浓的求知欲。
朱允熥脑中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朱元璋分封诸王在边关的想法是好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皇帝坐镇在中央,兄弟子侄在外打仗。
但是再好的想法到了后来,也会走样。
有明一代,中后期那些藩王都成了猪了,圈起来在封地养的,鱼肉百姓的猪。他们是荣华富贵了,天下最好的土地都封给了他们,可是却苦了百姓。
明末时期的农民造反,杀一个藩王够十几万大军吃一年。
与其让这些藩王祸害中原百姓,那将来如果自己能当政,还不如把他们远远打发了,分封到所谓的藩国去。
“那是自然!”朱允熥笑道,“我在书本上看,那些当地的蕃人住在草房里都不干活,睡醒了随便找棵树踹两脚,就有果子落下来,吃饱了他们接着睡,睡醒了接着吃!”
“那不成猪啦?”唐王朱桱纳闷道。
“光吃果子也不成呀,不吃肉?”郢王朱栋也说道。
“肉到真不怎么吃,那些人长的很小!”说着,朱允熥在胸口比划比划,“他们的个头,也就到这!”
“哈哈哈!”诸位小王爷咧嘴傻乐。
朱允熥忽然压低了声音,“那边不但有饿不死人的农作物,还盛产犀牛角,象牙,珍珠宝石,还有黄金!”
“啊!”瞬间,几个小王爷眼神睁大。
“他们都不会用,你说放他们手里不是浪费了吗?”朱允熥继续引导着这些小王爷的思路。
“要是给咱们就好了!”沈王朱模喃喃道。
“人家能给吗?”最小的唐王说道。
“不给还不好办!”朱允熥笑道,“抢呀!”
不是为别人,他只是为了自己。
朱允熥那来自后世的灵魂知道,这个最尊贵的皇孙,下半生将会是多么的凄惨。
建文防备他,根本没让他就藩。
朱棣害怕他的名分大义,把他圈禁起来。
三十九岁!朱允熥只活到了三十九岁。
前世的张浩,这一世的朱允熥,在三十九岁的年纪,抑郁而死。他的后代,甚至被朱棣逐出了朱家的宗庙。
他既然重生,就不允许这样的惨剧,在他的身上发生。
“我要那个皇位,我要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大明,大明,多少人心中永远的痛!
痛它的风华绝代,痛它的举世无双,痛它的江山如画,痛它的歌舞升平。
镜子中的朱允熥再次咧嘴笑了起来,目光充满了自信。
“从今天,你是朱元璋的孙子,大明皇孙,朱允熥!”
“尽管你身份尊贵,但是从今天起,你再无一丝退路。”
“如果你退了,等待你的,就是永远暗无天日的圈禁,富贵的牢笼!”
和这一世的皇嫡孙尊贵身份相比,上一世朱允熥的身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上学当兵,退伍之后为了生计做了网约车司机,起早贪黑赚钱,本本分分生活。
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性格的棱角和对世界美好的憧憬,还有曾经那些豪情万丈的抱负,却都被社会抹平。
可是,这个穿越而来的灵魂,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的灵魂,却有着朱允熥这个皇孙所不具有的品质,他对生活的不妥协,对生活的干劲,还有野心。
因为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好爹,没有好亲戚,有的只是自己的手,自己的拳头。他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双手来获取。为了得到自己更美好的生活,他不辞辛苦,他察言观色,任劳任怨甚至有些玩命。
他不但有着野心,还有隐忍,还有坚强,还有善于变通,还有不服输。穷人家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击垮。
最后再看一眼,镜子中自己的脸,朱允熥露出一丝坚毅的微笑,对外面喊道,“进来吧!”
咚咚,脚踩在地板上的声音。
后面的门被拉开,几个一身白衣的太监,轻手轻脚的跪在朱允熥面前,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卑微和谄媚。
“三爷,奴婢们伺候您更衣!”
太监一张口,说的是有些怪异的汉话。宫里的太监大部分都不是汉人,而是高丽人。
高丽,这个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国,从古至今都只是天朝的附庸。大明立国之后,高丽本想帮旧主报仇。但是在辽东边境,看到了大明如狼似虎的百战铁骑之后,高丽统兵的将军做出一个英明的决定。
与其带着高丽的士兵送死,不如回去宰了高丽蒙元册封的国王上位,然后请求明朝的册封。
他成功了,他取代了高丽王,成为新的高丽王。但是他的外交策略,和千百年来所有高丽王一样,那就是进献。那地方太穷没什么好东西,所以就进贡给天朝君主最能表示臣服的东西,美女和太监。
朱允熥身边的太监就是高丽人,有个难听的名字,王八耻。
上一世的记忆中,明朝似乎有许多权倾朝野的太监。鼓动明英宗亲征,结果做了蒙古人俘虏的王振,刘瑾为首的八虎,万历年间的冯保,魏忠贤等等。
但是现在,旭日初升的大明帝国中,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允熥的老爹,都极其反感太监。作为国家的掌控者,他们在历史中看到了太多权贵作乱,导致的国家衰落。
所以朱元璋下令,宫中除了在皇子皇孙后宫伺候的太监之外,其余的太监只能用来干粗活。不许他们识字,甚至不许他们随便乱说话。
几个太监服侍之下,朱允熥披麻戴孝浑身白衣。这样无微不至的伺候,让他那颗后世的灵魂很不习惯。
“我自己来吧!”在太监要给他穿鞋的时候,朱允熥自己动手穿上白色的麻鞋。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却吓坏了伺候的太监们,连连磕头。
“奴婢们该死,没伺候好三爷!”
朱允熥在朱标诸子中,论年岁行三,身上暂时还没有爵位,所以宫中太监称三爷。
不理会磕头如捣蒜,战战兢兢的太监,朱允熥穿好鞋,低声问道,“王八耻,他们都去灵前了吗?”
宫中这个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地方,能混到皇孙身边的太监,都是七窍玲珑心,闻言就知道主子说的是东宫其他人。
比如,朱允熥名义上的后妈,吕氏,还有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
看看左右,低声说道,“三爷,还早呢!”说着,又看看左右,飞快地在朱允熥手里塞了一块东西,“三爷,奴婢看您眼睛不对......”
朱允熥低头一看,是一块姜,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眼睛,并没有因为亲人去世,悲伤痛哭而产生地红肿。眼睛不红肿,面上就没有愁容。
在这个讲究礼法的年代,如果亲人去世,不嚎啕大哭要死要活,是极为失礼,极为被人诟病的行为。
“有心了!”朱允熥随后在王八耻的肩膀上拍下,就这么一个温和的举动,高丽太监差点落下泪来。
往日这三爷,只会拿他们这些奴婢撒气,何时对他们这么好过!
春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雨水在青石板的地面上,形成条条涓涓细流的小溪。
朱允熥一身孝衣,缓缓走出大门。
朱标的灵柩停在奉安大殿,作为嫡子他要去灵前拜祭,还要守灵。
“啊!太子爷呀,您带了妾身走吧!”
朱允熥的脚刚踏出门,踩在晶莹的雨水上,边上的房间中突然传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
“太子爷呀!你就这么忍心丢下妾身,还有几个孩儿吗?”
哭嚎声中,一群太监宫女,簇拥着一个白衣的妇人,从边上的房间出来。妇人泪如雨下,似乎连走路都站不稳,需要别人搀扶。这正是朱允熥名义上的后妈,太子继妃吕氏。
吕氏的身后,跟着一个泪如雨下的少年,面容和朱允熥有些相似,双眼红肿,双手各牵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这就是朱允熥的二哥,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还有他两个同母弟弟,朱允熞,朱允熙。
一行人哭天抢地,哀嚎着前行。
而朱允熥则是独身一人,矗立雨中。
渐渐地,马上就要遇上。朱允熥狠狠地用手里的姜擦着眼睛,腥辣顿时让他双眼红肿,涕泪交加。
“母妃!”朱允熥在雨中行礼。
“太子爷呀!”然而悲切的吕氏,好像没看到他一样,痛哭着和他擦肩而过。
“呵!”朱允熥心里冷笑,“这个后妈,还真是不把自己当回事!面子事都不愿意做?”
可是朱允炆却拉着两个弟弟,在朱允熥面前站住了脚,“三弟,听说你早上昏厥了,身体无恙吧?”
朱允炆满脸悲容,语气关切,还真有些兄长的样子。
朱允熥赶紧行礼,“有劳二哥惦记,弟弟无恙!只是......只是父亲突然......我心里实在难受!”说着,朱允熥用袖子遮盖眼睛,哭了起来。
他这一哭,连带着朱允炆和两个小弟弟,也在雨中哭了起来。
身后赶紧有太监上前,给几人撑起雨伞。
朱允炆拉着两个小弟在前,朱允熥落后半步,每走一步,哭声震天。
春风细雨中,几兄弟的身影是那么凄凉,那么萧索。
小说《大明锦秀》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