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全本阅读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

全本阅读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

折耳根的猫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姜甜韩季松是其他小说《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折耳根的猫”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胡女士给她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商量好第二天要去省道附近把这几天攒的黄鳝泥鳅卖掉之后,第二天一早,胡秦芳就提着两个尿素袋子,去菜园子里摘了些青红辣椒、扁豆、茄子、卷心菜、丝瓜、苦瓜之类的。装了满满两个尿素袋子。见女儿一脸疑惑地看过来,胡琼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对女儿说——“那天我在省道那边的镇上问过了,他们那的蔬菜比咱......

主角:姜甜韩季松   更新:2024-05-01 12:1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姜甜韩季松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本阅读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由网络作家“折耳根的猫”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姜甜韩季松是其他小说《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折耳根的猫”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胡女士给她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商量好第二天要去省道附近把这几天攒的黄鳝泥鳅卖掉之后,第二天一早,胡秦芳就提着两个尿素袋子,去菜园子里摘了些青红辣椒、扁豆、茄子、卷心菜、丝瓜、苦瓜之类的。装了满满两个尿素袋子。见女儿一脸疑惑地看过来,胡琼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对女儿说——“那天我在省道那边的镇上问过了,他们那的蔬菜比咱......

《全本阅读八零:开局惩治极品亲戚,她产业半条街》精彩片段


不过那都是以前了。

现在她们和姜乐生分家了,她家现在只剩下三亩地的水田,按照亩均一百多斤的公粮上缴标准,他们家实际上只需要上缴四百斤公粮。

就算他们家晚交几天,只要卡着最后截止的时间交上去,顶多损失几十斤的稻谷。

搁在以前,胡琼芳是肯定会心疼这几十斤粮食的。

但现在,学会赚钱的胡女士,已经不把这几十斤粮食看在眼里了。

别的不说,她就是花半天时间,去河滩那边挖泥鳅,赚的钱也足够她买上不少粮食了。

再说了,账也不能这么算,推迟几天收稻子,工钱上面可以省一点,交公粮不用排长队,省下来的时间,她和女儿再多跑一趟省道那边,几十块钱就到手了。

和损失的那点粮食比起来,明显是这几十块钱更划算啊。

姜甜再一次被她妈这缜密的逻辑给惊呆了。

踏马的!以后谁再敢跟她说,农村妇女都是没见识的村妇,她一定赏他两个大逼兜!

只是,让姜甜没想到的是,胡女士给她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商量好第二天要去省道附近把这几天攒的黄鳝泥鳅卖掉之后,第二天一早,胡秦芳就提着两个尿素袋子,去菜园子里摘了些青红辣椒、扁豆、茄子、卷心菜、丝瓜、苦瓜之类的。

装了满满两个尿素袋子。

见女儿一脸疑惑地看过来,胡琼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还是鼓足勇气对女儿说——

“那天我在省道那边的镇上问过了,他们那的蔬菜比咱们乡下赶集卖的还贵。”

“我想,反正要去卖黄鳝,不如顺便带点瓜菜过去,咱们送货上门,价格卖的便宜点,又是自家刚摘的新鲜菜,多少总能卖掉点吧?”

“卖不掉也没事,带回来晒干菜。”

姜甜忍不住冲她妈竖起了大拇指。

还嫌一根不够,两根她都竖起来了。

“妈,你这脑子,要是早点去做买卖,咱们家肯定早就发了!”

姜甜以为自己从后世重生回来,思想眼界什么的,至少在村里算是不差的了。

可没想到,胡琼芳这个原装的土著,居然比她脑瓜子还活泛。

果然,任何一名家庭主妇,都是职场上的潜力股,网友诚不欺我。

见自己的主意得到了女儿的夸奖,胡琼芳还怪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声,端起已经晾凉的红豆粥,大口吃了起来。

吃完早饭,母女俩一人一根扁担,胡琼芳自己挑着最重的水桶,里面装了有上百斤的河鲜。

剩下的两袋蔬菜,就只能让女儿挑着了。

看着姜甜白皙的额头上,没一会儿就布满了汗珠子,胡琼芳心疼的要命。

不行,这次去镇上,还是买一辆自行车吧。

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做什么都方便,至少以后再去省道卖东西,她可以来回多跑两趟,先用自行车把东西驮到路边,让甜甜在那边看着。

然后她把自行车骑回家,再走路去和甜甜汇合,这样女儿就不用挑着这么重的东西了。

听说小孩子太早挑重担,容易长不高?

姜甜还不知道亲妈为了她的身高,已经暗暗操碎了心。

这次她们带的东西有点多,上车的时候,还被售票员多收了一个人的车票。

因为那两个大水桶,还有两大袋蔬菜太占地方了。

胡琼芳心疼地付了钱,再次坚定了要买一辆自行车的决心。


看到儿媳妇双目赤红瞪着自己的样子,汪春妹吓了一大跳。

她这个大儿媳向来老实听话,怎么突然跟变了个人似的?

胡琼芳确实老实听话,但这种人也有个不错的优点,就是她认定了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女儿因为贫血,刚才都在院子里晕过去了,她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马上找点有营养的东西做给女儿吃。

正好,婆婆还没睡。

胡琼芳毫不犹豫地向婆婆开口要东西了——

“妈,我记得你上回去街上给小叔买了大枣还有红糖,小叔不是还没回来吗?先拿点来给甜甜吃吧。”

“凭啥?那是我给老二买的!”

“那你给我钱!我明天早上自己去街上买!”胡琼芳毫不让步。

她自己怎么吃苦受累都没关系,但女儿都贫血晕倒了,明显就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胡琼芳知道婆婆手里有钱,屋子里还藏了很多好东西,一点点攒着,只等小叔子假期回来,让他带到学校去吃。

这些她都可以假装看不到。

可婆婆花着他们赚的钱,让小叔子吃得油光水滑的,自己的女儿却饿出了贫血!

汪春妹的偏心,终于踩到了胡琼芳的底线。

姜甜怎么也没想到,她妈平时看着跟跟受气包似的,爆发起来居然这么可怕。

她就躺在床上装了一会儿柔弱,结果就听到她妈跟跟炮仗似的,冲着老太婆崩溃大喊——

“我受够了!你想饿死我闺女?好!我明天就去买包老鼠药,把你儿子毒死!两个都毒死!”

“你要么给我钱!要么给我拿东西!”

“不然咱们就分家!”

卧槽!

这还是她那个逆来顺受的亲妈吗?

汪春妹也差点被这个突然发疯的儿媳妇给吓个半死。

谁也没想到,胡琼芳平时不声不响的,发起火来,简直就是一头威风凛凛的母老虎!

居然想到要去买老鼠药,把老太婆两个儿子都给毒死?

老实人一旦发起狠来,连亡命之徒都要忌惮几分的。

更何况汪春妹就是个欺软怕硬的货!

一听到胡琼芳都要去买老鼠药了,深怕这疯女人来真的,汪春妹有点怂,居然真的从自己屋里拿葫芦瓢装了半水瓢大枣,又拿一个喝水的小搪瓷缸子,装了一缸子红糖。

想了想,抠抠搜搜地,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递给胡琼芳。

一脸肉痛地说:“拿去吧!这里是两块钱,明天赶集买两斤猪肝回来,给这丫头炖了补补。”

胡琼芳没接。

“妈,你给我拿十块钱吧,我明天去卫生站给甜甜买一瓶补血片。”

汪春妹听了这话,差点跳起来。

“啥家庭啊,一买就买一整瓶?”

“卫生站不是有拆开零卖的?”

这年头农村贫血的多,卫生站里就有专门的补血片卖,一瓶八块五,里面有一百片,可以吃很久。

不过也有些人家舍不得买这么贵的补血片吃。

所以卫生站还会把整瓶的补血片拆开来卖,一包十片,只要八毛五分钱就行了。

村里人一般都是买这种散装的,谁家舍得一买就是一整瓶啊?

她都没舍得给小儿子买补血片呢。

汪春妹正想开骂,看到胡琼芳面无表情的样子,心里又忍不住有些犯怵。

心里挣扎了半天,只见汪老太心疼不已地把手伸到裤腰里。

然后从一个缝起来的内口袋里,摸出了一把一块、两块面额的纸币。

数了三遍,才数出十块钱,一脸肉痛地递给了胡琼芳。

大概是怕这儿媳妇又想找她要什么,汪春妹也不敢作妖了。

捂着脑袋说自己吹了风,头疼,一面哎唷唷叫唤着,一面一溜烟跑回屋子里睡觉去了。

房间里安静了下来。

隔着薄薄的夏被,姜甜听到她妈走过来的脚步声,片刻后,一只小而粗糙的手,隔着夏被拍了拍她。

“不要起来,妈去给你煮红枣鸡蛋汤。”

姜甜的眼泪,唰的一下就喷涌了出来。

胡琼芳出去没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大海碗回来了。

碗里是赤红色的红糖水,里面飘着切碎的红枣,还有三个白生生的溏心蛋。

“吃吧,吃完早点睡,贫血就是要吃点好的,多睡觉就好了。”

胡琼芳怜爱地抚了抚女儿的小脑袋,话里还带着浓浓的鼻音。

“嗯!妈你拿个碗给我,这么多我吃不完,咱们两个分着吃吧。”

上辈子胡琼芳早早就病故了,很难说不是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丈夫和儿子先后惨死,接连的打击之下,才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这一世,她决不能让妈妈那么年轻就离开了她!

知道胡琼芳肯定会拒绝,姜甜马上又跟了一句:“你不吃,那我也不吃了。”

胡琼芳无奈,只能又去厨房拿了一个小碗,从那个足有姜甜脑袋那么大的海碗里,拨了一个最小的溏心蛋出来,又舀了半碗红糖水,把剩下的推到女儿面前。

“吃吧!”

“哎~”姜甜美滋滋地喝了一大口红糖水。

这时候的红糖还没有什么科技与狠活儿,再加上本地也种甘蔗,所以红糖就是甘蔗榨汁做出来的,煮出来的红糖水特别好喝。

吃了一个溏心蛋,半碗红糖水,红枣也吃了一点,还剩下半碗,姜甜推说自己晚上吃的多了,实在喝不下,最后都便宜了刚从同学家写作业回来的姜诚。

第二天一大早,姜甜就拉着胡琼芳要去收黄鳝钓子。

胡琼芳一脸为难:“家里衣裳也没洗,猪也没喂,都走了,这些活儿谁来干啊?”

胡琼芳是个勤快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她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先烧热水,然后把全家人早上吃的稀饭煮上。

接着就是喂猪、喂鸡、扫地、擦桌子、洗衣裳,忙完家务事之后,还要去地里干活。

姜甜就是不想让她妈为这个家累死累活,所以才要拉她去陪自己收黄鳝好吗?

见胡琼芳还惦记着家里这一大堆事,姜甜眉头一皱,可怜兮兮地看着她妈——

“妈你就陪我先去收黄鳝嘛,田里有蛇,我怕。”

一听到“蛇”这个字,胡琼芳的汗毛也竖起来了。

女儿像她,都特别怕蛇。实际上,要不是实在没办法,她连黄鳝都不敢抓,那玩意儿跟蛇长得很像啊。

她一个大人都害怕,更何况女儿呢?

胡琼芳跟着女儿出门收黄鳝去了。

汪春妹跟往常一样睡到太阳高挂,估摸着儿媳妇干完活了,才慢吞吞爬起来。

没想到刚打开门,就被一头饿得从猪圈里跳出来的大猪撞倒在地。

只听到“啊”的一声惨叫,饿疯了的大猪,两百多斤的体重,就这么踩在了汪春妹身上。

只来得及惨叫一声,这老婆子就白眼一翻,直接疼晕了过去。


就在他妈和他姐僵持不下的时候,神助攻姜诚同学开口了——

“妈,要不就让大姐先休学一年吧,不然初二跟不上,初三就更麻烦了。”

“我已经在看初一代数了,等我弄懂了,就先给大姐补补课,争取让她代数能考到80分以上。”

“这样明年她复学的时候,代数就不用花太多时间了,等领到新书,我再和大姐一起学物理跟几何。”

“大姐其实不笨的,就是初中理科题目陷阱多,大姐老实,看不懂,先休学一年也好,等我学会了,我给大姐补课,争取让大姐能上普高线。”

姜诚跟跟小大人似的,给他大姐认真规划着升学路线。

也不知道他一个四年级的小屁孩,到底从哪知道了这些“升学秘籍”。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学霸天赋技能?

胡琼芳仔细听了儿子的分析,居然赞同地点了点头。

她没有告诉一双儿女的是,其实她小时候学习也不好。

上了三年学,二十六个拼音字母还经常念错。

造孽!

女儿肯定是遗传了她的学渣基因!

想到这里,胡琼芳略有些心虚地搂住女儿,拍了拍女儿的脑袋瓜,安慰姜甜:

“休学一年也好,在家把初一没看懂的书本再好好学一遍。”

“那个代数什么的,让你弟抓紧学!等他学会了再来教你。”

姜甜:“……”

你闺女倒也没有学渣到这种程度。

算了,她妈答应让她休学一年就行。

就这样,胡琼芳陪姜甜去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

班主任还想劝两句,又想到最近听到的传言,说姜家一口气死了两口人,紧接着又分了家,现在姜甜家这边就剩下她们母子三个。

估计是胡琼芳一个人,又要种地,又要管着家里的吃喝拉撒,实在忙不过来,只能让大女儿先休学回家帮忙了。

这种事情,在这个年代还挺常见的。

别说休学回家帮忙了,有些刚上初中就定了亲,婆家那边催着早点结婚的,还有直接退学嫁人的呢。

想到这里,班主任重重叹息一声,帮着盖章办好了手续。

临走的时候,还叮嘱姜甜,要是家里不忙了,最好还是能克服困难,把初中毕业证给拿到,这样以后就算出去打工,好歹也有个初中文凭。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老师,是真的一心为学生着想。

姜甜乖乖点头答应了。

结果没想到,从校长办公室走出来,走到他们班门口的时候,班里突然冲出来好几个同学围住了她。

“姜甜,你真的不能来上学了吗?”

“要是为了农忙割稻子的事情,你别急啊,到时候咱们组织同学去给你家割稻子。”

“就是,你家也没几亩地,大家一起帮忙,很快就割完了,要不你和阿姨说一声,还是回来上课吧?”

同学们叽叽喳喳。

胡琼芳也忍不住动摇起来。

姜甜非常感动,然后毅然拒绝了同学们的好意。

“我爸刚走,家里就我妈跟我弟,我不放心……”

一帮女同学们都忍不住哭了出来。

农村女孩子,能坚持念完初中不容易,她们都觉得姜甜这一走,说是休学,八成是不会再回来继续念书了。

为什么家里有事,牺牲的永远是她们女孩子呢?

姜甜被她们哭得头皮发麻,赶紧拉着她妈跑了。

再待下去,她妈肯定就不想让她休学了。

家里少了两口人,虽然空旷了些,但他们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家庭气氛居然比汪春妹在世的时候还要温馨很多。

因为要“守孝”,他们连平时亲戚间的请客吃饭都不需要去了,每天的生活都非常规律。

早上,胡琼芳天不亮就爬起来做早饭,煮猪食,喂鸡。

那头踩死汪春妹的“肇事猪”,已经在准备汪春妹葬礼的时候杀了待客了,也算是死得不冤。

现在家里还剩下两头猪。

这个年代,农村人喂猪根本舍不得花钱买饲料,都是自己每天去打猪草,煮熟之后,拿稻糠、麦麸搅拌均匀,晾凉之后就可以喂猪了。

有时候往里面加点剁碎的红薯,或者洋芋什么的,就算是给猪改善伙食啦。

家里的大猪开始吭哧吭哧进食的时候,姜甜和姜诚也起来了。

简单洗漱一下,姜甜开始扫院子、擦桌子,给她弟把水壶灌满凉白开。

姜诚去厨房把大锅里煮好的红豆粥盛出来,看到旁边还有两个煮熟的鸡蛋,顿时抿嘴笑了。

汪春妹在世的时候,可舍不得给他们姐弟俩煮鸡蛋吃。

一大碗粘稠的红豆粥,就着胡琼芳亲手腌的泡菜,还有酱豆子,唏哩呼噜一顿狂炫,吃饱喝足,姜诚把书包和水壶背上,赶紧跑着去学校了。

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叮嘱他姐把代数第一单元复习一下,晚上他要出题给姜甜做。

造孽哟~她都休学了,为什么还要看书复习啊啊啊!

还是赚钱最开心ヽ(✿゚▽゚)ノ

吃完早饭,姜甜背上家里打猪草的背篓,胡琼芳拿好扁担和镰刀,挑着水桶,母女俩一起去田里收黄鳝钓子。

家里丧事办完之后,姜甜又开始钓黄鳝了。

没办法,现在农村赚钱的门路实在是太少了,做其他生意都要本钱,只有钓黄鳝属于“零成本”创业。

过了一个夏天,田里的黄鳝和泥鳅都吃得膘肥体壮。

今天她们母女俩运气不错,起了几十根黄鳝钓子,居然钓上来二十多条黄鳝,而且个头还不小。

放在沟渠里的一个鱼笼,也进去不少泥鳅和小河虾。

姜甜掂了掂装黄鳝的水桶,嘴角忍不住高高翘了起来。

要是每天都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好了。

她找人打听过,那些小贩从乡下收了黄鳝,拿到省城,最多能卖到三块钱一斤。

省道靠近乡下,价格没有省城那么高,但卖到一块五一斤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一次,姜甜决定多攒两天,坐车去省道碰碰运气。

要是能找到固定的销售渠道,她都不用做别的,光是钓黄鳝,每天都能赚几十块钱了。

以现在农村的物价,几十块钱,都够她们母子三个一个礼拜的生活费了。

而且还不用花什么成本,简直美滋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