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胡惟庸常升的现代都市小说《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全篇》,由网络作家“摆烂候”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很多朋友很喜欢《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这部军事历史风格作品,它其实是“摆烂候”所创作的,内容真实不注水,情感真挚不虚伪,增加了很多精彩的成分,《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内容概括:正安稳。”老朱并没反驳。事实上,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就会大量生育。”“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稀疏平常。”“孙儿翻阅史料县志,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算上生育的周期,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
《天选开局,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全篇》精彩片段
“孙儿还学了术算。”
“三舅是这么和孙儿说的,术算一道,看似粗浅,实则博大精深,与万事万物都有关联。”
“就以孙儿绘图为例。”
“孙儿来给皇爷爷推演一番大明盛世的时间。”
朱雄英重新抽了一张宣纸,提笔问到:“皇爷爷,孙儿请问,如今大明有多少人家,田亩,亩产又是多少?”
“大概九百万户,五千万人丁。”
“田亩约莫二百万顷(明代一顷等于一百亩),至于亩产,我大明有优质稻种,再加精耕细作,以黄河为界,北方亩产超过三石,南方亩产能达到四石。”
为了方便计算,老朱报了个模糊的数字。
朱雄英提笔在宣纸上将这些数据用数字全部标了出来。
“孙儿写的这是什么?”
“这是三舅教给孙儿的阿拉伯数字,便于计算用的,还有一个九九乘法表,孙儿一会一并写给皇爷爷看。”
朱雄英随口应了一句,随即便在宣纸上专心的演算起来。
一边演算,一边还不忘解说。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口,施仁政,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力与人口自然都是上涨的。”
“在耕地垦无可垦前,大明的田亩和产出都将呈上升之势。”
“史料记载,历朝历代耕田最多的,也不过八百多万顷。”
“孙儿斗胆,以千万顷耕田为限。”
“千万顷耕田,南北耕地各算一半,合计三十五万万石,如不遇上天灾人祸,气候变迁,这大抵便是我大明的巅峰粮产了。”
“一个普通百姓一日平均要消耗一斤米。”
“也就是说,我大明的巅峰量产,可以养活一万万人。”
听着自家太孙这引以为傲的口吻,老朱也与有荣焉,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千古一帝,有哪个能像他一般,真真切切的把百姓放在心里。
能切切实实养活这么多人的。
“只是话说回来,耕田及人丁的变化,在皇爷爷一朝,只怕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哦,这是为何?”
“如今大明,地广人稀,皇爷爷迁人丁虽是无奈之举,百姓却难免人心惶惶,再加上皇爷爷仍旧派兵在外,讨伐元庭,对百姓而言,这就是江山未稳的迹象。”
“在此期间,五千万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就算是有所增加,只怕也是被搜出来的隐户。”
“所以,怕是要等到未来父王继位后,国朝才能真正安稳。”
老朱并没反驳。
事实上,他如今所行的一切雷霆手段,就是为了方便太子将来可以顺利继位。
“按百姓多子多福的观念,待到粮食出产足以养活一家老幼之后,就会大量生育。”
“每户生养六七口新丁,稀疏平常。”
“孙儿翻阅史料县志,发觉男子平均寿数为四十,女子平均寿数约为四十五,算上生育的周期,便以三十年为一代记。”
“大明开国三十年,人口约莫五千万。”
“除去老幼,青壮男女的数目约莫三千万,随着大量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百姓开始大量繁育,人口预计增长九千万。”
“然而,算上孕妇难产,再加婴儿夭折的比例,这九千万,能剩下四千万就不错了。”
“大明开国六十年,人口约莫七千万。”
“老一辈已然身故,新老一辈开垦的耕地更多,能养活的人丁也更多,生育的时间开始延长。”
“人口预计增长一万万两千万,实际增长五千五百万。”
“大明开国九十年,人口约莫九千五百万人。”
“此时的大明人口已接近巅峰,耕地也垦无可垦,大明盛世已至,若无意外,应该会一直维持下去。”
“但这往往都是做不到的。”
老朱还沉浸在朱雄英给他绘制的大明盛世的幻想中,听到这最后一句,不禁皱眉问到:“这又是为何?”
“因为兼并啊。”
朱雄英浑不知自己抛出的话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依旧天真答到:“历朝历代,土地兼并不都是王朝衰落,民乱四起的一大诱因吗?”
“过往的王朝,只要当朝者给予了一些人田亩免征税的特权,他们都会将这份权利无限扩大。”
“大明目前虽还没有这个困扰。”
“但后世之君,总要笼络读书人,以巩固王朝,到时就难说了。”
老朱沉默了。
让朱雄英把九九乘法表录下来后,便差内侍把他送回东宫。
望着桌上的图表许久,老朱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复杂。
翻阅了此番随太子出行的几名锦衣卫递上的册子,对照着太孙所言和常森与太孙讲学时的内容,老朱合上了册子,让内侍把朱标找来。
当朱标迈进奉天殿,看着老朱一脸愁眉不解,连忙问到:“父皇急召儿臣,可是出了什么事?”
老朱招呼朱标上前,将太孙方才所言,简明扼要的给朱标复述了一遍。
听到自家儿子如此口无遮拦,朱标连忙告罪:“太孙胡言,是儿臣疏于管教,儿臣……”
“行了,咱没有怪罪太孙的意思。”
“气候之说是否属实,咱也可以从史书县志中查证,就算是真的,那也轮不到咱操心。”
“唯独这术算,给咱是狠狠敲了两记警钟啊。”
朱标满脸不解。
“父皇这话从何说起?”
老朱一声轻叹。
“有些事儿,咱也只是个腹稿,就未曾与你商量。”
“咱欲重开科举。”
“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如今朝堂的这批老臣,再来科举是正道,大明开国时期暂缓科举,只是因为当时科举选出的,都是一旁夸夸其谈的儒生。”
“正如太孙所言,为了笼络读书人,巩固王朝,这科举是迟早要重开的。”
“咱的想法,也正是免了读书人的劳役,再分不同的等阶,免一定田亩的赋税。”
“可现在想来,这个法子,还有待商榷。”
朱标沉思许久,一时也没有更稳妥的代替之法,只得劝慰:“此事不急在一时。”
“不知父皇所说另一大警钟又是何事?”
老朱的目光重新落在了面前的书案上,看着那副王朝兴衰,人口与气候走势图,一字一句的念到:“皇室宗亲俸禄。”
这种丑态,也令看台上不少勋贵子弟的爹娘脸色难看。
想来今晚回去之后,一顿完整的童年体验是不会少的。
军略比试告一段落。
所有参赛者甚至没有出恭的时间,就被迫开启最后一场策问考试。
依旧是同一个士卒,同一个帐篷。
同样无人与常升作伴。
只是当策问题上桌时,常升粗略一看,顿时皱眉。
“策问的试题这么多的吗?”
发卷的士卒看也不看,只是依旧含混的“嗯”了一句。
看着考卷上的列举五道策问题,常升的面色很是奇怪。
论北方新复失地的治理。
列举开国选才制度的利弊。
如何富国。
解析宋元兴亡的原因。
快速安置安抚迁民之策。
这五个问题,每一个都足以放到未来大明宫科举殿试的御前奏问,用以决出状元。
如今仅一个时辰,就要求他们这些勋贵子弟同时写出五篇策问。
这难度,怕是房玄龄再世也得沉默,王安石来了也得落泪。
大明勋贵什么时候有这么卷?
不对劲
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你当真确定,所有参赛者一个时辰内,要完成这全部的五篇策问?”
当常升确定这场比试有问题。
他当即将策问卷拍在了桌面上,言语低沉的看向刚才接连含糊应付他的“监考官”。
面对常升突然的厉声问询,监考的士卒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以不耐的姿态骂到:“既然答不出所有,那就挑你能答得出的写不就完了。”
“你当所有人都同你一般?”
“参加沙场校阅的勋贵子弟和文臣武将中,能在一个时辰内写下二三篇策问的不在少数。”
“不多备一些考题,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脸上盘桓许久,直看的他握着腰侧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紧,终于“呵”的一声,将目光重新投入到面前的考卷上。
虽然明知道其中有猫腻。
但这猫腻的目的肯定是影响他的成绩,这与他的目的不谋而合,自然就没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于这五道策问题,他的原则还是和上一轮一样。
能被解决的问题,他就不用管。
论北方新复失地的治理的确是个大问题,从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蓝玉案,其余三大案,几乎都可以与这个问题扯上关系。
只因北方失地收复时,大明的官员不足,无法全面接收地盘,所以只能将一大批的前朝官员重新筛选任用。
这些人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对于新收复北地的主权难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种借口掀起的三大案,实际上都是在清洗包括这些前元官吏在内,威胁到皇权的官员,将领和勋贵,从而整肃吏治。
彻彻底底的改换新天。
列举开国选才制度的利弊。
这个问题,老朱亲口向他问过,现在大概是放个风头,看一看这些勋贵及文臣武将子弟的想法,答之无用。
如何富国。
提出这个问题,老朱大概是被户部逼急了,他才不给他填坑呢。
有解决办法,留到后面自己用它不香吗?
解析宋元兴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错,这大概就是许多人的主答题了,但只是给那些吊书袋一个发挥的机会。
人家毕竟陪跑一天了,总要让人有点参与感。
快速安置安抚迁民之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