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点阅读书 > 现代都市 > 完整作品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完整作品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小鸟非 著

现代都市连载

高口碑小说《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作者“小鸟非”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陈楚朱标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询问道,他已经翻过陈楚的事情了,陈楚的祖父的表叔的孙子在开封贪污八百两银,因而被抓。这原因,他要是想放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操作。“放?放出来造反吗?他不会统兵,但他会练兵,这样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得务实,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先让他在里边待着吧。”“等什么时候,肯定他能为你卖命了,在放出来也不迟。”朱元璋面色凝重,虽然他......

主角:陈楚朱标   更新:2024-02-18 12:5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楚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作品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由网络作家“小鸟非”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高口碑小说《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作者“小鸟非”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陈楚朱标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询问道,他已经翻过陈楚的事情了,陈楚的祖父的表叔的孙子在开封贪污八百两银,因而被抓。这原因,他要是想放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操作。“放?放出来造反吗?他不会统兵,但他会练兵,这样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得务实,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先让他在里边待着吧。”“等什么时候,肯定他能为你卖命了,在放出来也不迟。”朱元璋面色凝重,虽然他......

《完整作品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精彩片段


锦衣卫衙门外。

“汤和,你怎么说?”

朱元璋双手插在袖子里,带着汤和朱标,向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今上,此等大事,全要看今上的治国意志了,您是行伍出身,文治,武功,取舍之间。”

汤和心中自然是有自己向往的答案,但他不敢说。

“父皇,我倒感觉不错,虽然麻烦了些,但卫所确实需要做些改变了,而且父皇,以文制武,并不可取。”

“咱怎么会不知道以文制武并不可取,但是开国之后咱才发现,科举三年一次,而朝廷如今缺人,更是三年两次恩科,文官源源不绝的进入朝廷。”

“可武人,那小子都说,他会练兵不会统兵,真上战场,他啥也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也不是武举,读兵法就能学会的。”

“你徐伯,汤伯,还有王弼,常遇春他们,那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累积出的经验,没有战场做磨刀石,大将…”

朱元璋也很难受,现在看,大明的第二代武将还是很不错,但朱元璋发现了,第二代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如第一代武将了。

而整个二代武将,实际上能拿出手的,也就蓝玉等寥寥数人,沐英也算在内。

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差距都这么大了,等到那天大明没有战争了,这第三代还不是成了满街逛的纨绔子弟?

“这个…儿臣也没什么好办法…”

朱标躬身道,即便是开武举,实际上也就那样,要么是个人武勇,要么是死读兵书,但实际战场,只靠兵书那绝对是远远不够的。

不然也不会有那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十万大军也抵不过一个顶级统帅的重要性。

“今上,臣认为,那小子说的话,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会武就很有意思,将各个卫所的粮食收上来,由朝廷统一发放,这也确实可以极大的避免将官从中贪墨。”

“对产出多的卫所奖赏,对产出的少的卫所处罚,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因为江南的卫所产出肯定是河西卫所不能比拟的。要因地制宜。”

“但如果这个制度传承下去,赏罚分明,以大明目前的卫所数量,每个卫所五百精兵,倒是能够负担。”

“三年五年之后,朝廷就可以将这些精兵编练成不事生产的新军,数量应当在两万精兵,这两万人经过严格训练后,再派到各地,以布政司为单位。”

“每个布政司重编一卫精兵,不事生产,二十万人众,这二十万人分别驻扎在各布政司。”

“旧有卫所依旧负责屯田,守卫,而这新的不事生产的卫所,只为训练,参加会武,野外厮杀。”

“以卫所的产出,供养二十万野战军,不算难事。”

汤和早就发现卫所的弊端,但一直没有机会说,而今天在诏狱听到陈楚的一番高谈阔论,俗称吹牛逼。

心思再次活络起来,而他也是判断出朱元璋有心思改卫所,这才敢放心说出来。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那小子倒是个务实的,知道细水长流,慢慢改变,循序渐进。这套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确实不错,不过也仅限于此了。”

“具体怎么改,还是要看看天德和保儿的意思,只是苦于,天德远在北疆,保儿也在燕地练兵,短时间回不来。”

朱元璋摇了摇头,一脸苦闷道。

卫所改制是一件大事,也是革新自己的基本盘,不能不慎重,倒是朱元璋对陈楚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来的方式,很是赞同。

朱元璋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如果他会碍于旧有制度而不敢进取的话,那也就不会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皇帝独领六部了。

“父皇,要不要把他放出来?诏狱里的环境,毕竟不适合…”

朱标开口询问道,他已经翻过陈楚的事情了,陈楚的祖父的表叔的孙子在开封贪污八百两银,因而被抓。

这原因,他要是想放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操作。

“放?放出来造反吗?他不会统兵,但他会练兵,这样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得务实,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先让他在里边待着吧。”

“等什么时候,肯定他能为你卖命了,在放出来也不迟。”

朱元璋面色凝重,虽然他相信,陈楚没有能力在他眼皮底下造反,首先陈楚说的那个假设就不存在,他靠什么让五万将士披甲率达到百分百?

但这也并不妨碍,朱元璋刻意挤压,放人,那也要选个好的时间。

“毛骧。”

朱元璋开口喊道。

“臣在。”

洪武门前,毛骧躬身应声道。

“回去多照顾照顾他,不许用刑,也不用审问,不要然他染病,也不要让他死了,但是也不许他离开诏狱。”

朱元璋难免担心下边的人把陈楚给玩死了,这样一个宝藏人,可不能就这么死了。

他还要从陈楚身上挖出来更多实用的东西。

尤其是那宝钞…回过头,朱元璋看向朱标道:“那个宝钞后来怎么不聊了??”

“宝钞?他说高谈阔论就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那聊到那,父皇要是想听,儿臣在去问他就是。”

朱标苦笑道,他也想听宝钞啊,那经济学确实有点意思,但陈楚也不单单是在讲课,更多是在找乐子。

吹牛逼当然就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不必了,先让他在牢里寂寞几天吧,过几日在去问他。汤和,你也回去准备准备吧,不用进宫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自己带着朱标走进洪武门。

汤和乐得清闲自在,洒脱离去。

“你对他说的红毛鬼怎么看?”朱元璋沉声询问道。

“儿臣没什么看法,天高皇帝远,大明现在并不能影响到那边,不过儿臣想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尝试一下。”

朱标面不改色。

“怎么尝试?”

“儿臣很想看看,神权压过王权是什么情况,毕竟这在华夏的历史上,找不到记载…”

朱标神色平静,既然是王权压过神权,从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对付这种事情,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让神权继续压着王权,只要王权抬不起头,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什么变革,更不会有开拓了。

“嗯,这个还要好生谋划,不急于一时,商汤周天子五代人完成的事情,红毛鬼没道理几十年就做完,不过对倭人,还是要多留意些。”

“畏威而不怀德,说的好啊。”

朱元璋大步向前,朱标看了看老爹离开的方向,在看看东侧,嘴角上扬道:“今天也不用处理政务吧,回去看看儿子去~”

“换身衣服,去乾清宫。”

朱元璋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原本一脸笑容的朱标,瞬间泄气。


诏狱。

“先生,气候变化左右百姓耕种,气候温润时,耕种收获够多,气候不好时耕种收获变少,气候不会几百年都一个样子,不会一直高,也不会一直低,那以大明举例。”

“大明要用何种方式,确定红线?”

朱标琢磨了大半天,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猜测,但这新奇的说法,将一切都归结在气候变化上,当真是闻所未闻。

但是粮食的重要性,朱标还是知道的。

“这个…要看大明的体量,需要更多,更精准的数据才能预测,不过,前边说的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天能左右气候变化,这是人所不能及的。”

“但天并不能直接替人做决定,道家说,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一线生机。”

“气候的变化,如果朝廷的政令变革,因地制宜的施政,还是有机会拯救,并且延续传承。”

“怕就怕,气候断崖式变化时,朝廷日薄西山,政令不通,朝堂百官只想捞钱,皇帝自我蒙蔽,不知民间疾苦。”

“若是这样的话,在先进的制度,在完善的体制,在庞大的体量,在气候变化这个导火索下,瞬间爆发,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你见过火炮吗?”

陈楚望着朱标,总感觉自己讲的晦涩难懂,怕朱标理不出头绪,开口询问道。

“火炮?当然见过,城门楼上很多呢、”

朱标毫不掩饰,早在大蒙古国时期,火炮就已经开始应用,但比例较少,而元末明初时期,火器已经成为战争的关键。

西方世界的火药就是大蒙古国带过去的。

“这个火药堆积在一起,平时不会怎么样,但要禁明火,一旦火星子落下去,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轰然爆炸,一切推倒重来。”

“你可以理解为,火星子就是气候变化,引线就是朝廷的政令是否通畅,当权者对民间的情况是否深知,是否能因地制宜的施政。”

“朝廷的政令通畅,能够明白民间疾苦,百姓不易,因地制宜的施政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护,这个木桶里的火药就会减少,爆炸的那天,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陈楚话音落定,朱标心中细细琢磨着,不过片刻,站起身,朱标开口道:“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朝廷得到百姓的拥护,一切危机都有极大的化解可能,而一旦朝廷的政令和百姓走向对立面。”

“如此的话,一点风吹草动,民不知国,国不知民,大厦将倾矣。”

听着朱标的感悟,陈楚愣了片刻,含糊其辞的点了点头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宗旨没有差别。”

“这就要说回来继承人传承制度了,还是那句话,能者上庸者下,那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能者,是贤者,是圣主明君。”

“不说多的,便是两个兄弟之间争夺那个东西,是不是要在朝中拉拢自己的亲信,为自己说话站台,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党争,党同伐异的道理,你读那么多史书肯定比我清楚。”

“党争一旦形成,没有胜利者,通通都是失败者。”

陈楚话未说完,朱标疑虑道:“先生,胜利者也是失败者?”

“我不是很懂政治,但从我的理解中代表大多数人判断,胜利者必然会对失败者赶尽杀绝,包括给失败者站台的朝廷大臣,这不就是内耗吗?内耗不就是失败的吗?”

“而如果是立嫡立长,早早确定君臣关系,就可以倾心培养,甚至让朝廷的所有力量都成为继位之君的人。”

“从各个方面来看,立嫡立长都是稳健之策,但…”

陈楚忽然想起了什么,摇了摇头叹息道。

微微一怔,朱标轻声询问道:“先生?还请详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就比如我不知道我哪天会被拖出去在窗口外边被砍头。”

“你能确定,你那天会被拖出去砍了吗?生死不由人啊。”

“立嫡立长的最大危机,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所有努力,一切心血,付诸东流,这是无法预测,无法防范的。”

陈楚叹息一声,他想到了洪武朝的太子,虽然不是很了解历史,但毕竟是学过国运论的,洪武朝太子的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的国运,以及大明朝的初期政策。

譬如,朱标死的三月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次年爆发蓝玉案,蓝玉案死的都是什么人?

那都是妥妥的太子党啊,是给朱标用来稳固江山,坐朝施政的庞大班底,他死了这些人非但没有大用,反而成了可能会造成大明政局动荡的根源。

农民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死,他也没追求过那虚无缥缈的东西,但他用自己的目光来看,他活着的时候,蓝玉等太子党不会怎么样。

但他死了,一旦蓝玉领兵逼宫,拥立吴王朱允熥登基,作为朱标正妻嫡子的朱允熥自然有继位的法理身份。

那样的结果无疑是外戚乱国。

那时他已经死了,无法左右任何事情,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元功宿将,一朝尽矣。

毕竟,他总不能杀自己的孙子吧…

停顿良久,朱标深吸一口冷气,低下头道:“先生说的正是,但那些事情都是天定的,人又岂能左右自己的生死大限。”

“先生,还是说一说粮食问题吧。”

朱标知道陈楚不知他的身份,这番话也只是提出立嫡立长的危险性罢了。

“嗯?粮食问题,还是要看耕地,有多少耕地产多少粮食,这是不变的天地运转规则,就像日升日落一样。”

“天下就那么大,即便大明把整个天下所有能种粮的地方都拿下来,结果也是一样的,地力有用尽的一天,耕地有占尽的一天。”

“不过耕地问题解决不了,可以从产量上找办法,比如用提高灌溉比例,提高地力,培养维护土地,还有就是提高耕种效率。”

陈楚摇了摇头,当然,粪便也是化肥的一种,但那毕竟是天然的。

而如果搞化工厂,那还是算了吧,在自己搞哪有去别人家搞来的舒服!

“先生,灌溉比例是建设水渠,地力是要施加粪便,维护土地如何维护?那个耕种效率又是什么?”

朱标思量片刻,他对农事不能说是尽知,但也是下过田的,也见过百姓春播秋收时的场景。

“维护土地是保护水土不会流失,在缺水少水的地方植树造林,将地下水分锁住在一片区域内,时间长了就能恢复地力。”

“但这往往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四代人的坚持不懈,把沙漠变成塞上江南。”

“至于耕种效率,简单的说法就是,比如一百个人耕种五十亩田,一百个人和三十头耕牛耕种三百亩地。”

“提高耕种效率要从工具上想办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