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晚陈叔的其他类型小说《魂跃青瓷上林晚陈叔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怪鱼烧”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晚姐,老宅地基挖出东西了!”小羽抱着平板电脑冲进来,屏幕上是考古队发来的现场照片:唐家老宅地下三米,七具瓷棺环绕的中央,埋着口釉色斑驳的陶瓮,瓮身刻满极小的血字,每道笔画都嵌着碎瓷片。赶到现场时,考古学家正用软毛刷清理瓮盖。林晚一眼认出那是太姑母的笔迹,瓮身第一行字就让她浑身发冷:“民国二十一年冬,唐家人将我骨血分七份,封入七瓮,埋于窑基下,咒曰‘女不掌窑,魂不入轮回’。”瓮盖掀开的瞬间,七只瓷瓶从瓮中飞起——正是林晚三个月前开窑时烧制的“魂归”系列,此刻瓶身布满蛛网般的新裂纹,每条裂缝里都渗出淡金色的光。太姑母的虚影在瓮口浮现,鬓角的白茉莉早已褪色,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这是唐氏宗族的‘镇魂瓮’,我们的魂被困了九十年,直到你开窑,...
《魂跃青瓷上林晚陈叔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晚姐,老宅地基挖出东西了!”
小羽抱着平板电脑冲进来,屏幕上是考古队发来的现场照片:唐家老宅地下三米,七具瓷棺环绕的中央,埋着口釉色斑驳的陶瓮,瓮身刻满极小的血字,每道笔画都嵌着碎瓷片。
赶到现场时,考古学家正用软毛刷清理瓮盖。
林晚一眼认出那是太姑母的笔迹,瓮身第一行字就让她浑身发冷:“民国二十一年冬,唐家人将我骨血分七份,封入七瓮,埋于窑基下,咒曰‘女不掌窑,魂不入轮回’。”
瓮盖掀开的瞬间,七只瓷瓶从瓮中飞起——正是林晚三个月前开窑时烧制的“魂归”系列,此刻瓶身布满蛛网般的新裂纹,每条裂缝里都渗出淡金色的光。
太姑母的虚影在瓮口浮现,鬓角的白茉莉早已褪色,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这是唐氏宗族的‘镇魂瓮’,我们的魂被困了九十年,直到你开窑,才挣断第一根锁链。”
唐曼云蹲下身,指尖抚过瓮底的刻痕:“这里还有字——‘若七代女丁集齐,以血融咒,瓮开之日,窑火重兴’。
晚晚,你是第七代,从明万历的淑贞太婆算起,正好七代单传女窑匠。”
考古队队长递来检测报告,声音发颤:“瓮中瓷土经鉴定,含有人骨成分和元代青花釉料,更神奇的是,这些瓷土的放射性碳定年显示,它们同时属于1368年、1623年、1934年……就像不同年代的土被强行糅合在一起。”
林晚突然想起母亲小熊玩偶里的笔记本,夹层中除了配方,还有张泛黄的纸,画着和镇魂瓮一模一样的结构图,角落标着“1990年冬,于老宅地基下初见此瓮,母嘱我终生不提”。
原来母亲二十岁时就发现了镇魂瓮,却直到临终才敢留下线索。
“把咱们烧的瓷瓶放进瓮里。”
林晚握紧唐曼云的手,两人腕间的疤痕在暮色中相触,“太姑母说过,唐家女人的血能让碎瓷复原,现在该让镇魂瓮里的‘咒’,变成咱们的‘志’了。”
七只瓷瓶刚触到瓮沿,裂纹中渗出的金光突然汇聚成凤凰形,绕着瓮身飞行三圈后,猛地扎进瓮底。
地底下传来闷雷般的轰鸣,老宅遗址的青砖缝里渗出幽蓝的光,那些曾被镇压的女窑匠虚影,正顺着光流浮出地面
。
后视镜里,唐家老宅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二楼某个窗口突然闪过白影,像是有人在目送她离开。
林晚摸向口袋里的翡翠镯,触手处一片温热,仿佛刚从活人腕上褪下。
陈叔始终没说话,方向盘上的手背上,那道小指疤痕此刻红得发亮,像条即将游走的赤练蛇。
车转过巷口时,手机突然震动,博物馆发来的邮件标题让她浑身血液结冰:“关于元代青花瓷瓶的检测报告——釉料中含有人血成分,DNA比对结果显示,与您有直系血缘关系。”
后座传来瓷器轻响,林晚回头,看见那只瓷瓶正静静躺在阴影里,瓶身上的冰裂纹在路灯下一闪一闪,像有人在暗处,一下一下,眨着眼睛。
2 镜中镯影吉普车在巷口颠簸时,林晚掌心的翡翠镯突然烫得惊人。
她慌忙褪下镯子,却见那抹翠色在夜色中诡异地流转,镯面上浮起细小的冰裂纹——和那只青花瓷瓶的纹路分毫不差。
陈叔从后视镜看了她一眼,喉结滚动,方向盘上的疤痕红得几乎要渗出血来。
“你母亲没告诉你,唐家的女人一辈子离不开瓷?”
陈叔突然开口,声音像生锈的齿轮在转动,“你太姑母秀芳小姐,当年是景德镇最年轻的女窑匠,可惜生错了年代。
民国二十年那场大火,把唐家瓷窑烧得干干净净,却烧不死窑里的魂。”
车在老街区尽头停下,路灯忽明忽暗。
林晚攥着镯子的手在发抖,镯壁内侧不知何时多出一行极小的刻字:“月圆夜戴镯,镜中见真身”。
母亲临终前塞给她镯子时,曾在她耳边用气音说“去找陈叔”,却没提过太姑母,更没说过唐家老宅的存在。
出租屋里的老式挂钟敲了十二下,林晚盯着浴室镜中的自己。
翡翠镯重新套回腕上,冰凉的触感却带着某种韵律,像有心跳在镯壁里跳动。
她打开热水,雾气漫上镜面的瞬间,镜中倒影的鬓角竟簪着朵白茉莉——和老宅里的旗袍女子一模一样。
“晚晚。”
这次的声音清晰得可怕,像是从镜子背后传来。
林晚看见自己的倒影慢慢转身,镜中墙面浮现出血肉模糊的刻字,正是她在老宅供桌后看见的那句“第七次月圆,带镯子来见我”。
倒影的手腕翻转,内侧的梅花疤痕渗出
火焰,而是排列整齐的七具瓷棺,每具棺盖上都刻着和她一模一样的梅花疤痕。
“这是唐家历代女窑匠的骨殖。”
太姑母的虚影飘向最中央的瓷棺,棺盖内侧刻着密密麻麻的字,“我们被打碎骨头,磨成瓷土,烧进窑里当‘活胎引’,男人们却说这是‘瓷魂显灵’。
晚晚,你看棺底——”林晚凑近,看见每具瓷棺底部都刻着极小的落款,从“明万历三年唐氏长女制”到“民国二十年唐秀芳制”,跨越四百年,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句血书:“我死之后,窑火不熄,女儿再生”。
她的眼泪混着雨水滴落,砸在瓷棺上竟发出金石之声,仿佛泪里也掺了瓷釉。
陈叔突然惨叫,黑衣人用匕首划破了他的胸口,纹身的凤凰被割裂成碎片。
林晚红了眼,抓起地上的瓷瓶砸向唐振邦,瓶身相撞的脆响中,所有瓷瓶突然解体,化作七道血光钻进窑内。
瓷棺同时发出轻响,棺盖缓缓滑开,七道虚影站起身,她们穿着不同年代的女式窑衣,腕间都戴着残缺的翡翠镯,疤痕在雨夜中发出微光。
“百年了,终于等到唐家有女儿敢开窑。”
最年长的虚影走向林晚,她鬓角插着银簪,簪头是半片碎瓷,“我们的骨血被埋在窑里当引子,魂魄却被困在瓷瓶中,看着一代代女儿被割血、被洗脑、被说成‘克窑的灾星’。
现在,该让窑火换个主人了。”
唐振邦爬起来想逃,却被瓷棺前的碎瓷片绊倒,那些曾被他祖先碾碎的瓷片,此刻悬浮在空中,刃口对准他的咽喉。
太姑母的虚影抬手,窑内突然腾起蓝色火焰,不是灼人的热,而是刺骨的凉,像百年冤魂终于能呼出一口寒气。
“当年他们用我们的血养窑,现在窑火要吃他们的‘魂’。”
太姑母看向林晚,眼中是从未有过的清明,“晚晚,你可以选择让窑火熄灭,从此唐家再无瓷魂;也可以让我们的魂魄入窑,从此女人掌窑,血不再是咒,而是魂。”
雨声渐歇,七具瓷棺开始发光,棺内的骨殖慢慢化作瓷粉,顺着窑门的裂缝渗进泥土。
林晚摸向腕间的疤痕,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躲不掉”——原来不是躲不掉诅咒,而是躲不掉传承。
她捡起地上的翡翠镯,将七只瓷瓶的碎片
人虚影,他们站在老窑前,太姑母簪着茉莉花,陈叔握着烧窑叉,背后是七座新窑的火光。
更神奇的是,盏沿的冰裂纹里,竟藏着陈叔临终前的口信:“曼云丫头,你外婆的银簪该换个新瓷头了,就用你们在威尼斯找到的琉璃釉试试。”
三个月后,景德镇。
女窑传承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徒捧着各自的“入门瓷”,站在镇魂瓮改造的许愿池前。
林晚将陈叔的笔记本放进学院图书馆,扉页贴着张泛黄的合影:1950年,陈叔和太姑母站在刚修复的小窑前,她终于穿上了绣着凤凰的女式窑衣,而他的胸口,刚纹上第一只凤凰。
“现在,我们要烧学院的第一窑。”
林晚举起“阿贵盏”,盏中盛着七国学徒的混合釉料,“这窑叫‘星图’,每片瓷纹都会指向一位女窑匠的故乡,就像当年太姑母的血指纹,终于能在世界地图上,画出属于我们的星轨。”
窑火点燃时,天空恰好划过七颗流星。
小瓷突然指着观火孔惊呼:“晚老师!
窑变了!
星图上有新的光点——”众人凑近,看见釉光中浮现出从未见过的虚影:一位非洲女陶工正在用脚转动陶轮,一位日本女匠人在调配志野釉,还有位中东女子在瓷胎上刻着细密的几何纹。
她们腕间都戴着不同材质的“传承镯”,有的嵌着琉璃,有的镶着彩陶片,但每只镯子中央,都嵌着米粒大小的中国瓷——那是林晚团队寄出的“窑火种子”。
“这是全球女匠人的魂在呼应。”
唐曼云的银簪新换了琉璃瓷头,在火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当年镇魂瓮里的咒,现在成了连接世界女匠的桥。”
当“星图窑”开窑时,每一件瓷器上都布满了跨国界的窑变纹:中国的凤凰与意大利的玻璃纹共舞,日本的志野釉斑点缀着非洲的陶土肌理,每道纹路的交点,都嵌着极小的血影青花点——那是全球女匠人共同滴入的、象征传承的血珠。
学院广场的镇魂瓮前,不知何时摆满了各国女匠的礼物:威尼斯的琉璃凤凰、突尼斯的彩陶罐、京都的清水烧簪子……每件礼物上都贴着便签,用不同语言写着同一句话:“我们的窑火,永远为彼此燃烧。”
林晚摸着“星图瓶”
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
瓶底除了“唐静宜”的落款,还多了行她从未见过的小字:“晚儿,妈妈的实验室数据在你小熊玩偶的夹层里,那是1990年偷藏的‘血影青花’改良配方。”
唐曼云的“曼云盏”更令人惊叹,盏心浮着半枚银簪的投影,每当注入茶水,茶汤里就会浮现出历代女窑匠的烧制手迹,字迹随水纹波动,却永不褪色。
“这是活的窑志。”
她摸着盏沿的冰裂纹,“以后唐家女人的技艺,不再靠口耳相传,而是刻进瓷里,融进釉中。”
窑场角落,陈叔正在给新立的碑涂色。
碑上刻着“唐氏女窑历代匠魂碑”,从明万历的第一位女窑匠唐淑贞,到民国的唐秀芳,再到当代的唐静宜、林晚、唐曼云,每个名字旁都镶着她们烧制的瓷片。
碑顶雕着七只交颈凤凰,凤尾缠绕着翡翠镯的纹样,基座四周嵌满从老宅带来的碎瓷——那些曾被碾碎的骨血,如今成了碑身最坚硬的基石。
摄制组离开前,导演问林晚:“你觉得‘血影青花’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她望向正在降温的窑群,看见太姑母的虚影正挨个抚摸新烧的瓷器,指尖掠过处,瓷釉泛起涟漪般的笑意。
“不是血,是光。”
林晚转动腕间的镯子,凤凰纹在火光中明明灭灭,“每代唐家女人都在黑暗里举着灯,等后来者接过火把。
现在我们把灯烧进瓷里,让釉色永远亮着,这样就不会有人再掉进‘传男不传女’的黑洞里了。”
雨不知何时停了,窑场的青石板上,七个同心圆的水痕正在蒸发,却在每块砖面留下淡淡的凤凰影。
林晚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第一窑带着女窑匠体温的瓷器出窑时,景德镇的陶土里,就永远埋下了女人掌窑的种子,只要窑火不熄,这颗种子就会在釉料里生根,在坯胎上发芽,最终长成遮天蔽日的凤凰木,让所有曾被埋进窑火的魂,都能在枝头,看见属于自己的、永不熄灭的晴天。
6 瓷纹里的年轮霜降那日,林晚在工作室调配新釉料,瓷钵里的“血影青花”底料突然泛起涟漪。
她腕间的翡翠镯剧烈震颤,镯面上的凤凰纹竟首尾相衔,在釉料表面投下七重叠影——这是太姑母们的魂在警示。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