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他缓缓转过身,脸上并无太多波澜,但那双深邃眼眸深处,是压抑的怒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昭儿,”他的声音依旧沉稳,带着安抚的力量,“清者自清。
些许宵小流言,伤不了筋骨。
陛下知我。”
他相信皇帝的明察,相信公道人心。
然而,他低估了对手的狠毒与准备之充分。
李家要的,从来就不只是流言。
李家通过其在户部深耕多年的关系网,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西北军需的构陷。
谢铮常年在外征战,军需账目庞大复杂,涉及粮草、军械、马匹、饷银等方方面面,本就是监管的难点,也极易被钻空子。
李家动用了顶尖的账房高手,耗时多日,伪造了数份关键年份西北军粮采购的“账册副本”。
这些账册做得极其逼真,从纸张、墨迹、印章到格式,都模仿得天衣无缝。
上面清晰地显示,谢铮伙同其帐下几名心腹将领,在几笔数额巨大的军粮采购中,虚抬粮价,伪造损耗,中饱私囊!
每一笔“贪墨”的数额都触目惊心,累计起来,足以动摇国本!
为了坐实这“铁证”,李家还祭出了最毒的一招——人证。
他们重金收买了一个名叫王彪的低级军官。
此人曾在谢铮麾下效力,因违反军纪、倒卖少量军需物资被谢铮当众重责八十军棍,革去职位,怀恨在心。
李家许以重金、豪宅、田产,并承诺事成之后保他后半生富贵,甚至能在李家产业中谋个肥差。
王彪本就是贪财忘义之徒,在巨大的利益和报复心的驱使下,拍着胸脯保证,愿意当堂指证谢铮贪墨!
“账册”+“人证”,李家自信这是天衣无缝的死局!
贪墨军饷,动摇国本,这是任何帝王都无法容忍的重罪!
足以将谢铮钉死在耻辱柱上!
弹劾谢铮“骄横跋扈”、“纵兵行凶”、“强抢民女”、“贪墨军饷”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皇帝的御案。
起初,皇帝震怒之余尚存疑虑,毕竟谢铮的军功和人品他是了解的。
然而,当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的初步结果呈上,尤其是看到那份“铁证如山”的伪造账册和“声泪俱下”的证人王彪的证词时,皇帝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
尤其那贪墨军饷一项,数额巨大,证据链看似完整,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