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最敏感的神经——钱和兵!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如铅。
李万山虽未上朝,但其党羽和一些曾被谢铮得罪、或收了李家好处的官员,开始推波助澜。
“陛下!
谢铮恃功而骄,当街行凶,强抢民女,已是罪大恶极!
如今更有贪墨军饷之铁证!
其行径令人发指,动摇国本!
若不严惩,何以正国法?
何以安民心?”
“臣附议!
王彪身为谢铮旧部,若非身受其害,岂会冒死指证?
账册清晰,人证确凿,铁证如山!”
“陛下!
谢铮手握重兵,盘踞西北多年,其心叵测!
如今贪墨如此巨款,其意何为?
臣恐其有不臣之心啊!”
一句句诛心之言,如同毒箭射向御座之上的皇帝。
赵太师虽未直接发言,但肃立一旁,眉头深锁,偶尔微微颔首,一副忧国忧民、痛心疾首的模样,其无声的威压比任何言辞都更具影响力。
他门生故吏遍布朝堂,他的态度,就是风向标。
谢铮站在殿中,身姿依旧挺拔如松,面对如潮的攻讦和那些“铁证”,他面色冷峻,眼神锐利如刀扫过那些弹劾他的官员,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
他只向皇帝拱手,声音沉凝:“陛下明鉴!
臣行事光明磊落!
此乃构陷!
清者自清!”
然而,他这不屑辩解的态度,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看似“确凿”的证据面前,反而被解读为傲慢心虚,藐视法度!
皇帝看着殿中孤立的谢铮,看着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和“铁证”,看着满朝文武或激愤或沉默的姿态,尤其是赵太师那忧心忡忡的眼神,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了。
为了平息物议,为了查清那触目惊心的“军饷贪墨”,更为了敲打一下这位功高震主、似乎真的有些“跋扈”的将军,皇帝脸色铁青,猛地一拍御案:“够了!”
金殿瞬间死寂。
“谢铮!”
皇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深深的失望,“你身为国之柱石,不思报效,竟敢如此妄为!
纵兵行凶,强抢民女,已是罪不容赦!
更兼贪墨军饷,动摇国本!
你…你太让朕失望了!”
“来人!”
皇帝的声音如同寒冰,“革去谢铮护国将军职衔,褫夺兵权!
即刻打入天牢!
着三司严加审讯,务必查清所有罪状!
退朝!”
“陛下!”
谢铮猛地抬头,眼中闪过